请选择 目标期刊

自杀行为“违法性”的双向证成——兼论自杀参与行为的刑事可罚性 下载:57 浏览:403

朱彦 《法学学报》 2019年2期

摘要:
司法案例以及相关司法解释表明,自杀参与行为的可罚性是无可规避的现实话题,刑法对自杀行为的定性关系着教唆、帮助自杀行为的认定,现有的"自杀合法说"以及"法外空间说"均不能为刑法处罚自杀参与行为提供理论依据。中西传统文化均反对率性自杀,自杀违反生命至上的伦理道德,从社会整体角度而言,也并非没有造成任何的法益侵害。对自杀行为的违法性诠释需要诉诸"规范违反说"背后的伦理基础。自杀的非理性因素决定了法律家长主义介入的合理性,这也是刑法可以对自杀行为进行否定评价的法理基础。然而,法律家长主义应当以普遍的公众意志为依据,并且应当限制在极为个别的领域内,即法律家长主义限制的是自我决定者本人的处分自由,应以善良风俗与处分的严重程度作为限制的依据。从"违法连带性"的法理来看,自杀参与行为正是借助自杀行为本身的违法性得以处罚,但自杀行为因其自身的特殊性而未达到刑事可罚之"量",从而不可罚。

阿立哌唑联合舍曲林治疗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共病焦虑抑郁的临床分析 下载:236 浏览:2474

方琳 胡耀华 江羚 《医学研究杂志》 2022年5期

摘要:
目的:分析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共病焦虑抑郁患者联合应用阿立哌唑与舍曲林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5月~2022年4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青少年自杀性自伤共病焦虑抑郁患者78例并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成观察组(n=39)和对照组(n=39),为对照组患者提供舍曲林治疗,同时给予观察组患者阿立哌唑及舍曲林联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焦虑、抑郁情绪改善效果、非自杀性自伤发生情况、躯体化症状改善效果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前患者焦虑与抑郁情绪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患者观察组HAMA评分及HAMD评分均明显较对照组低,两组焦虑情绪和抑郁情绪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非自杀性自伤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非自杀性自伤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躯体化症状与生活质量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SSI评分低于对照组,GQOLI-74评分高于对照组,两组躯体化症状与生活质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共病焦虑抑郁患者联合应用阿立哌唑与舍曲林治疗能够更加有效地改善其焦虑情绪和抑郁情绪,有助于减轻其躯体化症状,而且还不会加重不良反应,临床用药效果及安全性均较高。

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心理干预的研究进展 下载:174 浏览:1594

陈佳艺 杨红红 蒙永彩 《心理学研究》 2023年12期

摘要:
非自杀性自伤(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即个体不存在自杀意念状态下,损伤自身身体组织,导致身体出现轻度、中度损伤,其中主要为划伤、针刺等,社会并不认可接纳上述行为。NSSI问题的出现以青少年居多,加强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关注十分必要,具体实施时,可以通过心理咨询、生命教育等方式。针对青少年NSSI,应积极进行心理干预,避免NSSI变得更加严重。

一例威胁自杀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住院患者的谈判技巧及心理护理 下载:333 浏览:3714

何倩 《心脑血管病研究》 2021年3期

摘要:
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全国医务工作者在党和国家领导下迅速投入抗疫战争中,同病魔较量,与时间赛跑,整形外科的护士也迅速投入了这场抗“疫”中,病房采用全封闭无陪护管理,在护理工作中,除了常规护理诊疗工作外,更多的是对患者心里和精神上的疏导和鼓励。近日病区收治了一位情绪激动并威胁自杀的患者,通过此案例,护理人员运用干预谈判的表达方法及基本原则,倾听、鼓励患者表达、发泄情绪等,找出问题症结,同时对患者进行相应心理护理,迅速制定相应应急预案,成功取得患者的理解和配合。

精神分裂症与双相障碍患者的自杀风险评估与预防措施 下载:129 浏览:1545

闫志静 《预防医学杂志》 2023年1期

摘要: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与双相障碍患者的自杀风险因素,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至2022年在某三级甲等医院精神科住院的精神分裂症与双相障碍患者共计500例,其中自杀未遂者50例,自杀成功者10例,对比分析自杀组与非自杀组的临床资料、心理评估、生活质量等指标。结果:自杀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教育程度、婚姻状况、家庭经济状况、既往自杀史、家族自杀史、精神病发作次数、药物治疗依从性、抑郁症状、焦虑症状、自卑感、绝望感、孤独感等均与非自杀组有显著差异(P<0.05),而诊断类型、住院时间、合并其他精神障碍等则无显著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既往自杀史、家族自杀史、精神病发作次数、药物治疗依从性、抑郁症状、绝望感是精神分裂症与双相障碍患者自杀的独立危险因素(OR>1,P<0.05)。结论:精神分裂症与双相障碍患者的自杀风险较高,应加强对其临床监测和心理干预,提高其生活质量和社会支持,减少其自杀意念和行为。

从21世纪社会转型探析日本高自杀率原因 下载:477 浏览:3647

赵元龙 卢嘉欣 韩晓娜 《社会科学研究进展》 2021年1期

摘要:
进入21世纪以来,日本在经济、社会等方面均获得了极大的提高,然而自杀率并没有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下降,且呈现出日趋严重的态势。笔者通过分析日本人自杀现状,从新世纪日本企业经营管理模式转变、文化娱乐的影响、日本人的实用主义角度出发,分析日本自杀率居高不下的原因。

高校学生自杀的法律责任分析及预防措施 下载:659 浏览:3398

胡昌娟 《法学学报》 2021年12期

摘要:
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高校学生数量呈显著增长态势。与此同时,高校学生自杀事件也时见报端。高校学生自杀,不仅给学生家庭带来灾难,也间接影响着高校的正常教学。因此,有必要从法律的角度分析、界定高校学生自杀的法律责任,保障学生、高校的合法权益,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
[1/1]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