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高职翻译作坊教学模式研究 下载:25 浏览:307

翁洁静 《中国职业教育》 2020年3期

摘要:
21世纪的翻译工作坊教学需与信息化媒介相结合。文章探讨了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高职翻译工作坊的总体构建,从课前研讨和协同式翻译、课中成果交流、课后项目总结和经验分享等三个教学阶段,介绍了具体实施方案,并辅以相应的案例教学。实践表明,坚持师生双方的角色和作用,注重翻译实践与理论知识的紧密融合,做好对学生的过程化监控,能最大程度地发挥信息化翻译工作坊教学效果。

何为源文本? 谁是译者? 如何界定译作?——从译场制度管窥佛经汉译的过程 下载:37 浏览:211

范晶晶 《国学研究》 2020年5期

摘要:
出于文化交流的需要,古代中国与西方世界都展开了大规模的翻译活动。20世纪以来,西方学界开始对翻译行为进行系统而深入的研究,提出了有关源文本、译者、目的语文本等相关理论,甚至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相对而言,成体系的翻译研究在中国起步较晚,我们多是借用西方的理论术语与研究框架。然而,由于中西翻译的历史背景大相径庭,这种借鉴固然有助于梳理中国的翻译史,但同时也不免削足适履,遮蔽了中国翻译的独特个性。本文立足于对译场制度下佛经汉译的考察,着重分析"源文本""、译者"及"译作"等三个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试图展现中国古代翻译不同于西方传统的独特实践。

论韩少功译作与创作的相互影响——以韩译佩索阿为例 下载:89 浏览:479

崔耕 《文学研究》 2018年10期

摘要:
本文试图通过分析韩少功为何产生翻译佩索阿的冲动,以及作为作家的韩少功如何在以自己惯常的文学语言风格翻译佩索阿,这种独具翻译者语言风格的翻译如何改造了被翻译者在第二种语言中的面貌,这种面貌又如何反过来强化了翻译者在自己的文学写作中的风格自信,并在此基础上达到翻译者和被翻译者互为异名者的关系,由此而重新进行自我建构。

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国学经典英译作品赏析》课程设计 下载:55 浏览:391

甘敏 《英语教学》 2018年9期

摘要:
本研究以(‘论语’的公理化诠释》(中英文对照)等为教学素材,以培养学习者的国学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为目标,在英译作品中挖掘跨文化内容,在教学互动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结合现代教学手段,建立课程网站,依托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开展课外实践,形成立体化的《国学经典英译作品赏析》课程设计。

近代西书中译历程有感 ——以《影响中国近代社会的一百种译作》为例 下载:111 浏览:1593

李青芮 《信号处理与图像分析》 2023年6期

摘要:
中国翻译史按时间序列大致可分为民族翻译、佛典翻译和西学翻译三个历史阶段。尽管这三个历史阶段的后者对前者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存在着某种继承关系,但把明清以来三百余年的西学翻译作为一个单元来进行考察,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但是,目前尚无专门著述对这一历时三百余年的西书中译历程进行比较系统的研讨。本书作者邹振环先生独辟蹊径,以明清之际至新中国诞生前的三百余年西学翻译为考察对象,采用翻译作品为主线,以这三百余年影响较大的一百种译作的出版先后为经,以这一时期的文化人与文化运动为纬,向我们展示了一部西书中译的历史以及这三百年来西书中译与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

近代西书中译历程有感 下载:92 浏览:1777

李青芮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 2023年6期

摘要:
中国翻译史按时间序列大致可分为民族翻译、佛典翻译和西学翻译三个历史阶段。尽管这三个历史阶段的后者对前者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存在着某种继承关系,但把明清以来三百余年的西学翻译作为一个单元来进行考察,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但是,目前尚无专门著述对这一历时三百余年的西书中译历程进行比较系统的研讨。本书作者邹振环先生独辟蹊径,以明清之际至新中国诞生前的三百余年西学翻译为考察对象,采用翻译作品为主线,以这三百余年影响较大的一百种译作的出版先后为经,以这一时期的文化人与文化运动为纬,向我们展示了一部西书中译的历史以及这三百年来西书中译与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
[1/1]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