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近代中国刑事上诉制度的生成及展开 下载:83 浏览:500

胡震 《中国法学研究》 2020年9期

摘要:
清末民初法制改革中,中国古代上控制度被来自西方的近代上诉制度所取代。上控和上诉的首要制度目的均是平反冤狱、保证司法公正。二者在制度内容、功能和理念上的相似性,为清末法律移植提供了便利条件,使上诉制度在近代中国得以顺利生成。但上控和上诉是分别镶嵌在传统和现代的两种异质型制度,上控的重心在行政控制,上诉则围绕案件事实及规则适用展开。立法上,上控所承载的社会控制、治理信息传递、督察官员等功能被剥离,新的上诉制度则被赋予了统一法律适用、终结裁判、保护被告人权利等现代司法功能。在司法实践中,围绕是否应赋予被害人上诉权、判决确定性、禁止不利益变更原则、上诉期限等问题,民初产生了一系列纷争。采用比较历史法律方法研究这些在当前司法中仍时有显现的问题,有助于认识和推动当前司法改革。

近代中国法学学术团体考证 下载:86 浏览:472

王灏 《中国法学研究》 2018年5期

摘要:
法学学术团体,在近代中国法学领域扮演着舆论工具与宣传媒介的重要角色。这些学术团体面对国家的危局和西方法学学术的引介,以其具有的作用及功能,承担起"救时济世"和"昌明法学"的时代使命。其莫不秉承研究法学原理、探求法律学术之信念,以整治中国法政的衰状与乱象,实施近代中国的法治基础建构。特别是民国时期的法学学术团体,几乎都怀抱"合力求知"与"合群救国"的意旨,追求民族、国家不亡以及法律民族化和建立"中国新法系"的神髓和灵魂,成为建立中国现代法学体系和"依法治国"进程中不可缺少的生力军。近代法学学术团体丰富了具有中国气派的法学文化,并为其奠定了牢固的根基,值得复兴与传承。

被放大的“民意”——基于近代中国民意调查数据的分析 下载:27 浏览:208

杨天宏 杨勉 《历史研究进展》 2020年11期

摘要:
1920年代初,随着社会学传入,民意调查在中国兴起并渐成时尚。近代中国始终未成立职业化的民调公司,民调主持人通常是报刊编辑和学校师生,调查对象虽涉及各阶层,但主体部分则是在校学生及报刊读者。由于未能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将基于特殊群体的调查结论上升为总体民意,加之政党宣传的影响,近代民调揭示的民意存在明显的放大现象。不过被放大的"民意"也可能包含部分真实内容,将其缩小还原为特定群体民意,仍有认识价值。此外,若对若干非随机性质的民调作综合考察,可以扩大调查样本的数量,产生类似随机抽样的调查效果,修正单一民调结论被放大形成的偏差。

民族觉醒下近代中国文物保护思想的嬗变 下载:21 浏览:208

李建 《历史研究进展》 2020年4期

摘要: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在各种苦难和压迫中不断觉醒,由此带来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领域的巨大变革,文物保护思想便是其中之一。中国的文物保护思想不是自发的或内生性的,它是文物观念在外部冲击下不断现代化的结果,也是民族危机日渐严重下民族觉醒的产物。但近代中国文物保护思想随着文物观念的发展和民族危机的加深,在不同时期又表现出不同的内容,大致说来,先后出现了文物由私藏转化为公有的思想、国粹观念下的文物保护思想以及文物主权意识高涨,这些思想交错发展,逐渐完善。

民族觉醒下近代中国文物保护思想的嬗变 下载:24 浏览:184

李建 《历史研究进展》 2020年4期

摘要: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在各种苦难和压迫中不断觉醒,由此带来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领域的巨大变革,文物保护思想便是其中之一。中国的文物保护思想不是自发的或内生性的,它是文物观念在外部冲击下不断现代化的结果,也是民族危机日渐严重下民族觉醒的产物。但近代中国文物保护思想随着文物观念的发展和民族危机的加深,在不同时期又表现出不同的内容,大致说来,先后出现了文物由私藏转化为公有的思想、国粹观念下的文物保护思想以及文物主权意识高涨,这些思想交错发展,逐渐完善。

近代中国城乡划分与市辖区的形成(1909—1936年) 下载:49 浏览:330

王培利 石晓霞 《历史研究进展》 2019年10期

摘要:
市制是一种符合社会发展方向的高级区划制度,经历了复杂的发展过程。近代中国两次城乡划分以及市政府的成立标志着市制的确立,明确的界线是市辖区制度进一步完善的标志,市制确立以及完善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其中省市县勘界是最重要环节。

有关近代中国养老院的三个问题 下载:57 浏览:307

苏全有 《历史研究进展》 2019年9期

摘要:
近代中国养老院问题,乃学术界研究的缺失所在。养老院在近代中国的发展,一方面有历史的沿承,另一方面,则与西方国家的榜示有关。养老院的经费,既有政府拨款,亦有民间慈善商家的赞助,以及侨资、外资、教会所筹等。经费来源的多元化,从一个侧面佐证了养老院的民间化趋向。养老院在管理方面,存在严重缺失,如虐待老人、压迫佃农、管理规制的限制,导致风波冲突不断;在经营方面,经费短缺问题突出。近代中国养老院的发展历程,对今天我国解决养老问题,颇多资鉴价值。

论近代中国母性主义思想的产生与影响 下载:48 浏览:334

王若颖 2019年8期

摘要:
近代中国母性主义思想产生于20世纪初期,新文化运动以后母性主义思想开始富有本土色彩并且产生了重要影响;母性主义并不等同于贤妻良母主义,其与易卜生主义也并非存在分歧,三者的关系说明任何有关近代中国妇女解放的思想都要顺应构建现代民族国家的需要,母性主义思想最终成为了建构近代中国新女性形象和话语的内容之一。

近代中国的国内运动会及其会歌研究 下载:32 浏览:347

徐文静 《体育学报》 2019年6期

摘要:
近代以来,伴随体育的推广,以及国民竞争意识的觉醒,运动会日益兴起和普及。到了民国时期国内的运动体系逐渐成型,从全国运动会到各大区运动会,再到省运会、市、县、区、乡等,逐渐展开。运动会会歌,是伴随运动会的兴起而产生的体育歌曲,是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代中国运动会的普遍开展催生了运动会文化的繁荣,运动会为主题的书刊、电影、歌曲也广泛被创作,其中特别是运动歌曲,得以大量创作并传唱,丰富了运动会的文化内容,为运动会的开展营造了浓厚的氛围。

近代中国母亲问题的研究与反思 下载:36 浏览:246

王若颖 《历史教学研究》 2020年3期

摘要:
随着中国妇女史研究的发展,一些研究开始关注近代中国母亲问题。研究这个问题,能够反映出女性在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变过程中的境遇。现有研究的具体内容包括女子教育、生育育儿、国家干预和文化建构四个方面,相关研究成果的出现能够推动新妇女史研究的发展。但目前缺乏将母亲作为直接研究对象的专门研究,研究成果在整体上呈现零散状态并且存在研究意识、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等方面的问题,近代中国母亲问题的研究有待进一步发展。

通商口岸与近代中国经济发展——以云南为例 下载:61 浏览:392

肖建乐 王明东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 2020年10期

摘要:
随着地理大发现、新航路的开辟和工业革命的发展,发达国家和地区成了"中心",其他国家和地区沦落为"外围";随着通商口岸开辟,通商口岸成了"中心",周边其他地区成为"外围"。正确认识这两个层面的"中心"与"外围"关系,是理解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钥匙。云南边境线占全国陆地边境的1/5,通商口岸与云南经济发展的关系一定程度是与近代中国经济发展关系的缩影。自1889年开始,云南边境的三个城市蒙自、思茅、腾越相继开埠通商,成为约开口岸。自此,云南开始卷入世界市场体系,成为国际分工体系中的一个环节。三口岸通商,主观上是西方列强出于掠夺原材料和占领产品倾销市场的需要,客观上带动了云南经济的发展。通商口岸设立使中国被动地卷入世界经济体系,中国近代经济在先天不足的情况下又面临着后天发展环境的限制,使得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始终是有限发展,难以顺利实现近代化转型。

近代中国非孝论反思 下载:32 浏览:411

赵妍杰 《社会科学研究进展》 2018年1期

摘要:
孝本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核心价值观念。在激变的近代中国,固有的孝道丧失其核心地位,日渐边缘。趋新时人从中西、公私、新旧的新眼光审视孝道,使其从普世价值缩变为中国过去的象征,成为民族国家的障碍。新文化运动前后,孝从核心伦理规范一变为奴隶道德,并与个人人格相对立。习染此风气,新青年改变了对孝道的态度,而这在社会层面产生的影响是具体和深远的。这意味着反传统不仅涉及抽象层面与固有文化的决裂,也意味着生活方式、情感表达与传统深深的决裂。不过,非孝论也遭到不少批评和质疑,但这些反思却淹没在家庭革命的洪流中。

思维导图视域下的高三历史复习课教学模式——以“近代中国前期的救亡道路”为例 下载:79 浏览:473

宋春杰 《教育实践与创新》 2020年6期

摘要:
新课程标准和新考纲对历史思维能力提出了共同要求,历史思维能力不足成为历史教学的困惑和历史学习的困境。在思维导图视域下分析考纲,提出"四个全面"策略培养历史思维能力,以"绘——享——导——练"教学模式探索历史思维能力培养策略,落实历史核心素养,可以适应新时代立德树人选拔人才的需要。

观念史视角下的中国近代海权观念嬗变 下载:69 浏览:482

李强华 《中国海洋学报》 2018年5期

摘要:
中国在近代以前的漫长历史中都是一个陆权国家。直到19世纪中叶,西方列强通过其坚船利炮敲开中国国门,近代中国才开始被迫面对海权问题。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到甲午海战,中国基本上丧失了制海权的控制。西方海权观念传入中国后,近代国人在反思战争失败中认识到制海权和海上力量的重要性,进而运用海权指导海军重建。国际法的传入使得近代中国开始从海洋权利的视角理解海权并运用国际法维护海洋权利。20世纪初,以孙中山和陈独秀为代表的思想家,从国家主权的高度去理解海权,试图通过发展海上实业争取海洋权益以及收复领港权等手段加强海洋权利的维护,这标志着近代中国海权观念的成熟。近代中国对海权观念的理解和运用囿于自我防卫的战略目标,这与西方列强利用海权进行殖民扩张有根本的区别。近代中国的海权观念的嬗变一方面受到政治、经济及文化的限制,另一方面又在抵御外侮和维护国家主权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关于近代中国海权观念的研究,对我们今天海权观念的建构以及"加快建设海洋强国"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社会翻译学视阈下近代中国小说的英译研究 下载:148 浏览:1581

朱倩茹 向慧 《交叉科学研究》 2024年12期

摘要:
当前中外文学交流逐渐打开的局面持续深化,中外文学作品的译制和推广也更多更广更为深入。但随着我国近现代和当代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一些近代小说的文化语境也在时代发展中逐渐转变并与当前的社会环境相异,一些文学作品中的内容正在失去能够与之相联系或承载其含义和文化内涵的现实载体,这些变化都给我国一些近代小说的外文翻译工作提出了新的发展挑战。本文就当前我国近代小说所面临的社会历史环境、语言文化环境和社会政治思想环境方面所面临的问题,提出做好语义、语境和社会评价补充,并结合文学价值和社会价值英译我国近代小说的具体策略,以期在持续开放的中外文学作品交流中,我国的近代小说作品能在翻译推广中得到国际上更为广泛的认可。

启蒙与兴衰:试论中国近代社会科学翻译 下载:230 浏览:2461

张博儒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 2022年7期

摘要:
中国近代的社会科学翻译对中国近代社会变革有着深远意义。近年来学界对近代中国翻译的研究热情高涨,但对社会科学翻译的总体研究一直处于浅尝辄止的状态。本文试从宏观上梳理中国近代(1840-1949年)中国近代社会科学翻译的脉络、特点和影响,以期对读者有所帮助。

浅谈近代中国爱国主义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培养 下载:85 浏览:1684

陈咏英 《历史教学研究》 2024年8期

摘要: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高中阶段,正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关键阶段。作为历史教师,通过挖掘课本教材、编写校本教材,课前动员、国旗下讲话等多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增强社会使命感,树立远大理想。
[1/1]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