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BIM技术在地铁车站下穿既有地道桥施工中的应用研究 下载:38 浏览:353

严小卫1 于晓辉2 赵智成2 陈博文2 《建筑与工程管理》 2020年7期

摘要:
地铁车站的建设施工涉及进度、成本、质量、安全等多维度问题,基于施工组织困难、周围环境复杂的施工现状,对工程项目进行信息化和精细化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基于哈尔滨地铁3号线哈平路地铁车站下穿既有地道桥施工项目,采用BIM技术和有限元分析联合深化设计方案,提出一种基于BIM技术的城市地铁车站建设施工联合设计管理方法。工程实践结果表明:BIM技术在三维可视化设计和施工方案优化等方面均表现出了精准、高效的管理水平。所建立的基于成本和进度的5D集成化管理平台实现了工程多维度信息的高效传递,不仅提高了管理效率,还可以确保施工过程安全有序地进行。为以后类似工程实践提供了新思路,在地铁项目施工组织管理等方面有着较大的应用价值。

电网企业客户渠道引流模型建设 下载:35 浏览:306

付立衡 吕向彬 陈博 马文建 李洪宇 柳长发 魏志平 《中国电力技术》 2020年2期

摘要: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不断发展,客户的用电习惯也在发生改变,越来越多的人通过互联网获取用电信息、进行缴费以及业扩报装,利用互联网+实体渠道的方式才能更好的迎合电力客户用电习惯的转变。电力企业在原有传统的供电服务基础上,应该大力拓展新兴电子渠道,努力打造多渠道服务体系,充分利用互联网+实体渠道的方式,真正有效的降低企业运营成本,为客户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通过整合不同渠道客户数据,发现数据中潜在的有用的规则和模式,通过进行轨迹优化完善分析,针对不同客户的渠道偏好制定有针对性的引流策略变的尤为重要。

互联网条件下电力客户渠道引流策略研究 下载:34 浏览:314

陈博 付立衡 马文建 吕向彬 李洪宇 柳长发 魏志平 《中国电力技术》 2020年1期

摘要:
针对电力企业日益增长的人工服务压力问题,提出电力客户渠道引流策略研究课题,分析电力企业现有的处理渠道和互联网条件下的信息处理模型,认为应当通过新的电子渠道快速解决客户问题,培养客户自主寻求服务的习惯,建立起差异化服务营销体系,提升客户引导的成效和客户的渠道粘性与渗透率。

化工项目地下水事故源强计算与污染预测 下载:56 浏览:434

周梦甜1 韩龙喜1,2 陈博1 刘甜甜1 张奕1 《中国环境保护》 2018年1期

摘要:
以南通市某化工项目为例,分析地下水事故的主要污染途径,进行地下水污染源识别,提出源强计算方法。利用Visual MODFLOW建立三维地下水水流和溶质运移模型,选取特征污染物COD为预测因子,模拟预测事故发生后污染物在地下水的迁移与浓度变化。研究表明,20 a后污染物超标范围已超出厂区,对区域地下水环境质量造成一定影响。厂区应做好分区防渗,建立监控体系等地下水污染防治措施,尽可能减少对地下水环境的污染。

尾叶桉GLU4无性系F5H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序列分析 下载:82 浏览:489

肖玉菲1 刘海龙1 刘雄盛1 晏巢2 陈博雯1 《生物技术研究》 2018年11期

摘要:
克隆尾叶桉(Eucalyptus urophylla)GLU4中F5H基因全长,并对其进行序列和表达模式分析。[方法]根据NCBI公布的F5H基因保守序列设计引物,以尾叶桉GLU4茎部组织为试验材料克隆其g DNA和c DNA片段,利用荧光定量PCR分析其在植株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模式。[结果]该基因g DNA长2 358 bp,c DNA长1 610 bp,含有2个外显子、1个内含子。开放阅读框编码529个氨基酸,Eu F5H编码的蛋白为一个带负电荷、存在跨膜结构、定位在内质网起始分泌途径中的蛋白质,二级结构包含典型的的α-螺旋和β-折叠,根据三级结构推测其可能具有羟化酶活性。Eu F5H蛋白与蓝桉亲缘关系较近,Eu F5H在不同组织中表达水平差异显著,其中半木质化茎中表达水平相对最高。[结论]成功获得了尾叶桉GLU4木质素合成酶基因F5H的全长序列。

基于碰撞-液压原理的半正弦波脉冲发生装置 下载:65 浏览:480

程帅 张德志 刘文祥 师莹菊 殷文骏 陈博 李焰 《物理进展》 2018年12期

摘要:
为研究结构在动态脉冲载荷下的响应,基于碰撞-液压原理,利用加压气体驱动弹丸撞击液压装置的活塞,活塞压缩液压介质产生单个半正弦波压力脉冲,研制了一套正弦波脉冲载荷发生装置,并对装置进行了加载实验和数值模拟。实验结果表明:该装置可产生压力载荷峰值超过50MPa、脉宽低于100μs的半正弦波脉冲,可用于实验室内进行冲击动力学加载实验。

入口参数对波形板干燥器性能影响的实验研究 下载:77 浏览:227

毛峰 田瑞峰 陈博文 何为 《核工业与技术》 2018年8期

摘要:
采用实验测量与观察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波形板干燥器进行可视化实验研究,研究了液滴粒径、入口湿度、入口速度对干燥器性能的影响。研究得出:分离效率随着入口粒径和入口湿度的增大而上升,随入口速度增大先增大后减小;发生二次携带的临界入口速度随着入口湿度增大而降低;干燥器压降与入口风速呈平方递增关系。

在高维动力系统中分析耦合为Q=αHρm的DBI暗能量模型 下载:40 浏览:443

陈博海1,2 刘刚3 裴莹莹4 刘帅4 《航空航天学报》 2019年7期

摘要:
在二维和三维Dirac-Born-Infeld(DBI)暗能量宇宙模型的基础上,从高维动力系统的角度重新讨论宇宙的动力学演化;即讨论同时含有{x,y,■,λ1,λ2}的五维自洽动力系统的相空间演化。在宇宙学参数限制条件下,又通过稳定点判别法,从十个临界点中,选出一个三维稳定点,和一个五维稳定点。并且针对五维稳定点进行宇宙学演化的分析,发现晚期宇宙的状态与耦合参数α的取值相关,进而分析在不同取值下,晚期宇宙的特征。

基于拉普拉斯矩阵在Star网络中应用研究 下载:77 浏览:453

邓凤茹1 陈博海1 王晓龙2 《航空航天学报》 2019年3期

摘要:
计算机网络拓扑基本分为五种类型:星型、环型、总线型、树型和网状型,常见规则的网络是星型网络。本文将星型网络转化为拉普拉斯矩阵,采用递推法证明星形图的代数连通度为常数1,同时得到代数连通度、谱隙与聚类系数三者相同的结论。

加气混凝土墙板节点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下载:75 浏览:478

张国伟1 张品2 陈博珊1 《建筑技术学报》 2018年4期

摘要:
为研究加气混凝土(ALC)墙板的预埋件节点在风荷载作用下的工作性能,对9块ALC板材进行节点平面外拉拔试验。分析ALC板材的配筋和受拉螺栓杆直径对预埋件节点平面外承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预埋件节点基本满足北京地区90 m高层建筑围护体系在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对风荷载的要求,预埋件节点表现出比钩头螺栓节点更好的延性。

基于ANSYS的蒸压加气混凝土板有限元分析 下载:78 浏览:485

李光耀 陈博珊 张国伟 吴徽 《建筑技术学报》 2018年4期

摘要:
通过6块加气混凝土外挂板分别进行三分点和四分点加载试验,研究相同配筋情况下加载点不同和跨度不同对板材抗弯性能和破坏形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配筋相同跨度情况下,四分点加载比三分点加载极限承载力有所提高,跨中位移有所下降;跨度较长的板材比跨度较短的板材极限承载力明显降低,跨中最大位移明显增大。基于有限元软件ANSYS进行了2块不同跨度的加气混凝土外挂板的非线性分析,数值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

氧气DBD等离子体处理PBO纤维表面及其对双马树脂基复合材料界面性能的影响 下载:87 浏览:500

刘哲1,2 陈博涵1 陈平1 《材料科学研究》 2020年3期

摘要:
采用氧气介质阻挡放电(DBD)等离子体处理PBO纤维表面,用以改善PBO纤维与双马来酰亚胺(BMI)树脂之间的界面粘结性能。结果表明,用氧气等离子体处理PBO纤维能大幅度提高PBO/BMI复合材料的层间剪切强度(ILSS)值,最佳处理条件为功率30 W/m3、时间24 s,ILSS值从43.9 MPa提高到62.0 MPa。经过氧气DBD等离子体处理的PBO纤维其表面的氧含量明显提高,氮含量变化不大,甚至在过度处理时降低;官能团-O-C=O基团的含量从0提高到3.16%,-C-O-的含量也明显提高;在氧气DBD等离子体处理后的PBO纤维表面产生大量凹凸不平和沟壑,使纤维表面的粗糙度提高。而表面氧含量的提高和表面形貌与粗糙度的变化,是PBO/BMI复合材料ILSS值提高的重要原因。单丝拉伸实验结果表明,适当的DBD等离子体处理不会对PBO纤维表面产生不良影响,不影响其在复合材料中的作用。

计及需求侧响应的电-气耦合配网协同规划 下载:76 浏览:484

李达1 叶圣永1 韩宇奇1 刘洁颖1 陈博1 王惠如2 郭创新2 《电力研究》 2020年1期

摘要:
随着燃气轮机和电转气技术的发展,电-气配网耦合日益加深。另一方面,需求侧响应能削峰填谷,提升系统性能。因此,针对计及需求侧响应的电-气配网协同规划展开研究。首先,在对需求侧响应进行数学分析与建模基础上,以投资成本、维护成本、交易成本和补偿成本之和最小为优化目标,建立配电线路、配气管道、耦合设备规划的混合整数非线性模型。然后,通过分段增量线性化和辅助变量法,将模型化为混合整数线性问题并利用CPLEX求解。最后,将所提方法应用于12节点配电网与10节点配气网的两阶段协同规划,结果表明需求侧响应可降低设备容量需求,减少购能费用,提升规划方案的经济性。

石氏伤科推拿整复手法结合红桂酊涂擦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研究 下载:81 浏览:488

林勋1,2 王建平1 陈博1 庞坚1 张旻1 王辉昊1 张明才1 詹红生1 《中国中医药》 2018年9期

摘要:
目的:观察石氏伤科推拿整复手法结合红桂酊涂擦治疗膝骨关节炎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将90例膝骨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3组:石氏伤科推拿整复手法结合红桂酊涂擦治疗组(简称"手法+红桂酊组")、石氏伤科推拿整复手法治疗组(简称"手法组")和红桂酊涂擦组(简称"红桂酊组"),每组各30例。红桂酊组采用红桂酊涂擦治疗,手法组采用石氏伤科推拿整复手法治疗,手法+红桂酊组采用石氏伤科推拿整复手法结合红桂酊涂擦治疗,各组疗程均为4周。于治疗前、治疗后每周及治疗结束后1个月、3个月对3组患者的西安大略和麦克玛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量表评分(WOMAC)从疼痛、僵硬、关节活动和总分4个维度进行评价,并于末次治疗后对患者的安全性进行评价。结果:治疗后及疗程结束后1个月、3个月,3组患者的WOAMC各项评分较治疗前均降低(P<0.05)。治疗3周后,手法+红桂酊组的疼痛评分优于手法组(P<0.05),僵硬评分优于红桂酊组(P<0.05),WOMAC总分优于手法组(P<0.05)和红桂酊组(P<0.05)。治疗4周后,手法+红桂酊组的WOMAC疼痛评分优于红桂酊组(P<0.05),手法+红桂酊组、红桂酊组的疼痛评分优于手法组(P<0.05),手法+红桂酊组的僵硬评分优于手法组(P<0.05),手法+红桂酊组、手法组的僵硬评分优于红桂酊组(P<0.05),手法+红桂酊组的关节功能评分优于手法组(P<0.05),手法+红桂酊组、手法组的关节功能评分优于红桂酊组(P<0.05),手法+红桂酊组的WOMAC总分优于手法组(P<0.05)和红桂酊组(P<0.05)。随访1个月和3个月表现出与治疗4周后较为一致的治疗效果。治疗全程3组患者均未出现不良反应事件。结论:红桂酊涂擦治疗膝骨关节炎有较好的镇痛效果,石氏伤科推拿整复手法则对僵硬和关节活动度有明显的改善作用。二者合用,不但可以增强治疗效果,而且能够提高远期疗效。

药棒穴位按摩联合电针治疗脑中风偏瘫患者55例疗效观察 下载:24 浏览:224

李军 熊小兰 赵吉奎 陈博儒 《医学研究前沿》 2025年6期

摘要:
目的:观察药棒穴位按摩联合电针治疗脑中风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并评估其安全性。方法:将110例脑中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5 例。治疗组采用药棒穴位按摩联合电针治疗,对照组采用低频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上肢肌力、下肢肌力、步行功能评定量表评分。结果:2组治疗后上下肢肌力均有改善,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步行功能评定量表评分治疗组明显较对照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2组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采用药棒穴位按摩联合电针治疗脑中风偏瘫患者临床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媒体融合视野下电视新闻记者角色转型探究 下载:28 浏览:1247

余柏林 陈博维 徐子龙 《中国新闻传播》 2024年7期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新媒体犹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更具优势。基于此,论述媒体融合视野下新闻记者在转型中面临的问题及优势,探讨新闻记者实现角色转型的具体方法,以推动电视新闻记者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融合的过程中完成角色转型。

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新闻编辑的多样化探究 下载:21 浏览:1351

徐子龙 余柏林 陈博维 《中国新闻传播》 2024年7期

摘要:
在时代发展的长河中,互联网技术已经广泛地应用到人们的生活当中,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较大的变化。电视新闻作为新闻行业的重要领导者,在新时代背景下需要不断创新,这样才可以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基于此,分析电视新闻编辑多样化的意义,探讨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新闻编辑工作的多样化发展策略,以推动电视新闻的进一步发展。

新媒体背景下调查类新闻报道的转型思考 下载:33 浏览:1057

陈博维 徐子龙 余柏林 《中国新闻传播》 2024年4期

摘要:
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新闻生产和传播的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调查类新闻作为新闻报道的一种形式,也应该随之进行转变,以更好适应新时代的需求。因此,对调查类新闻展开研究,通过论述其在新媒体背景下的实际发展情况,针对调查类新闻应该怎么发展提出几点思考,认为调查类新闻报道在当前的新媒体环境中应该从创新采编报道流程和重视报道的时效性等方面进行转型。

融媒体下记者新闻采编能力的提高路径 下载:121 浏览:1313

王悦 李程 陈博 李佳霖 《新闻传播研究》 2023年7期

摘要:
本文通过对融媒体下记者新闻采编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根据创新新闻采访的方式、加强记者对于融媒体的认知、不断的积累学习来提高采编能力等三个方面,对于在融媒体下记者新闻采编能力提升方案进行了阐述。

基于媒体融合视角的新闻采编方式创新研究 下载:245 浏览:2873

王悦 李程 陈博 《中国新闻传播》 2022年10期

摘要:
随着社会进步,经济不断发展,现代网络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深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也为各行各业带来不同程度上的挑战,在媒体融合的视角下,只有对新闻采编工作方式不断进行创新发展,才能在当前社会环境下将面临的严峻挑战转化为新闻媒体进一步发展的机遇。本文将立足实践,对新闻采编方式创新深入研究。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