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录用
草鱼TAB2与TAK1蛋白互作鉴定及其对两种抗菌肽基因表达的影响
下载:66 浏览:572
摘要:
为了探究草鱼TAB2 (Ci TAB2)与CiTAK1能否互作及其对2种草鱼抗菌肽基因(Cihepcidin与Ciβ-defensin1)表达的影响,实验首先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 (qPCR)方法分析拟态弧菌感染后Citab2和Citak1在草鱼免疫相关组织中的时空表达模式。然后利用荧光共定位、免疫共沉淀及Westernblot技术鉴定CiTAB2与CiTAK1在细胞内共定位及相互作用情况。最后将过表达质粒pEGFP-N1-Citak1与pEGFP-N1-Citab2共同转染草鱼肾细胞(CIK细胞),检测Cihepcidin与Ciβ-defensin1的相对mRNA表达水平。结果显示,拟态弧菌感染能够显著改变Citab2和Citak1的相对表达水平,前者于感染后不同时间在各检测组织中表现出不同的时空表达模式,而后者均呈现先上调后下调的表达模式;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到CiTAB2与CiTAK1共定位于转染后的HEK293T和CIK细胞的胞质中,且在HEK293T细胞内能够形成CiTAB2-CiTAK1蛋白复合物;共同过表达CiTAB2与Ci TAK1后,CIK细胞内Cihepcidin与Ciβ-defensin1的相对mRNA表达水平在各检测时间点均显著上调。结果表明,CiTAB2与CiTAK1存在互作关系且二者互作能够促进上述两种抗菌肽的转录表达。本研究从蛋白互作调控抗菌肽表达的角度为防治鱼类弧菌病提供了新策略。
厚壳贻贝组蛋白H2的免疫响应及其衍生肽抑菌活性
下载:70 浏览:551
摘要:
为深入了解组蛋白及其衍生肽在贻贝免疫过程中的作用,实验采用荧光定量PCR(qPCR)技术对厚壳贻贝组蛋白H2A和H2B进行微生物胁迫后的表达量变化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厚壳贻贝组蛋白H2A和H2B基于其N端序列设计的衍生肽段(分别为Coruscusin-Ⅰ和Coruscusin-Ⅱ)进行固相化学合成、圆二色性光谱分析以及抑菌活性验证。结果显示,厚壳贻贝组蛋白H2A和H2B在不同组织中,对不同微生物胁迫均产生明显的表达量上调,且在血细胞中表现出对真菌和革兰氏阴性菌的敏感性,在鳃组织中表现为对革兰氏阳性菌的敏感性;而在消化腺组织中,H2A对革兰氏阳性菌较为敏感,但H2B对真菌和革兰氏阴性菌较为敏感。厚壳贻贝组蛋白衍生肽段Coruscusin-Ⅰ和Coruscusin-Ⅱ在非极性溶液中,其螺旋含量明显上升,且二者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均具有明显的抑菌活性,但Coruscusin-Ⅱ对真菌的抑制活性较Coruscusin-Ⅰ强。进一步的螺旋结构预测结果表明,2种衍生肽序列中碱性氨基酸的种类及分布特征可能是其抑菌活性差异的内在原因。本研究为了解组蛋白及其衍生肽在贻贝免疫过程中的作用及其机制奠定了基础,也为开发贻贝组蛋白衍生肽为来源的新型生物抗生素提供了科学依据。
纳米SiO2载银抗菌剂的研究
下载:84 浏览:584
微生物检验在尿路感染诊断中的效果探析
下载:35 浏览:1618
摘要:
目的:探析微生物检验在尿路感染(UTI)诊断中的效果,通过比较不同微生物检验方法的确诊率和治疗效果,评估其在临床应用中的价值。方法:在我院于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期间,选取40例尿路感染患者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均进行了尿培养检验,结果视为金标准。根据检验方式的不同,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尿液常规检验并进行抗生素常规治疗,观察组则进行微生物检验,并根据检验结果施以针对性抗菌药物。结果:观察组确诊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尿培养结果显示,40例患者中检出50株病原菌,包括大肠埃希菌(17例,34.0%)、变形杆菌(8例,16.0%)、奇异变形杆菌(9例,18.0%)、肺炎克雷伯氏菌(6例,12.0%)、铜绿假单胞菌(6例,12.0%)和金黄色葡萄球菌(4例,12.0%)。经治疗,观察组在疗效和炎性反应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尿路感染患者进行微生物检验,可以明确感染具体类型,有助于正确判断药物敏感性,并根据药敏结果施以合理的抗菌药物,疗效显著更佳,能有效降低炎症反应,具有临床可行性。
新生儿抗菌药物过敏反应病例临床分析
下载:235 浏览:2575
摘要:
目的:调查分析新生儿中关于抗菌药物过敏反应的发生情况及临床特点,为预防新生儿抗菌药物过敏反应提供参考和帮助。方法:样本选取2020年7月至2022年6月在医院接受抗菌药物治疗后发生过敏反应的80例新生儿,对80例过敏反应新生儿的临床资料和用药报告开展回顾性研究和分析,分析新生儿抗菌药物所致过敏反应的临床特点(如累及系统、临床表现、性别分布、药物种类、给药途径、发生时间等),并分析新生儿应用抗菌药物后发生过敏反应的原因。结果:在80例应用抗菌药物后发生过敏反应的新生儿中,其过敏反应主要累及皮肤系统、消化系统,临床表现主要为皮肤瘙痒、皮疹、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在80例新生儿中,男性与女性的比例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80例过敏反应新生儿中,其抗菌药物种类主要为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大环内酯类。80例过敏反应新生儿的给药途径以静脉注射为主,占比73.75%。80例新生儿在抗菌药物应用后发生的过敏反应主要集中于给药后30min内发生,占比65.00%。80例新生儿应用抗菌药物后发生过敏反应的原因主要为药物配伍不合理、无明确指征用药、给药剂量不合理、溶媒选择不合理、用药疗程不合理、给药时机不合理。结论:新生儿在应用抗菌药物后存在过敏反应风险,主要在给药后30min内发生,过敏反应常累及皮肤系统和消化系统,主要与不合理用药有关,临床上应根据新生儿抗菌药物应用后过敏反应发生的原因实施有针对性的药学干预对策,以促进新生儿抗菌药物的临床合理用药。
不同抗菌药物治疗新生儿肺炎临床效果评价及安全性
下载:174 浏览:1843
摘要:
目的:分析予以新生儿肺炎不同抗菌药物干预的临床疗效。方法:2021.9.1-2022.6.30期间新生儿肺炎患儿300例,随机数字表下按1:1:1:1的比例纳入4组,75例/组;A组头孢噻肟钠治疗,B组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治疗,C组头孢噻肟钠+青霉素治疗,D组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青霉素治疗。比较疗效、治愈时间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效果、治愈时间比较,4组无统计差异(P>0.05)。A组、B组、C组不良反应统计无差异(P>0.05);但D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A组、B组,组间对比有统计差异(P<0.05)。结论:予以新生儿肺炎抗菌药物单一或联合治疗均可发挥较好疗效,但用药不良反应以单一用药更少;且单一用药时,注射用头孢噻肟钠、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疗效相近,用药安全性均较高。
纳米银纤维织物抗菌性能研究与产品开发
下载:90 浏览:1003
双唑泰栓和纳米银抗菌剂治疗阴道炎的随机对比性临床研究
下载:97 浏览:1092
摘要:
研究与分析双唑泰栓和纳米银抗菌剂治疗阴道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来我院进行治疗的患有阴道炎疾病的84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研究对象选取时间段为2017年12月-2018年12月,随后根据患者的入院先后顺序进行单双号标记,其中单号患者作为双唑泰栓组,我院医师对其进行双唑泰栓药物进行治疗,而双号患者作为纳米银抗菌剂组,我院医师对其进行纳米银抗菌剂药物进行治疗,随后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复发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指标。结果:纳米银抗菌剂组与双唑泰栓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复发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指标存在显著差异,数据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纳米银抗菌剂治疗阴道炎的临床效果显著,可以在临床上加以推广。
观察纳米银抗菌剂治疗阴道炎的临床价值
下载:92 浏览:1062
新生儿早发败血症病原与抗菌药物治疗研究
下载:253 浏览:2317
我院门诊儿童抗菌药物使用规律及点评
下载:241 浏览:2674
浅析银离子抗菌凝胶预防鼻咽癌放射性皮炎的临床效果
下载:135 浏览:1642
摘要:
目的:在鼻咽癌放射性皮炎的预防中,银离子抗菌凝胶的应用价值、具体方法展开研究,分析患者愈合时间、疼痛度,并对比评估放疗皮肤治疗效果差异。方法:以本院在2021年05月01日-2022年08月31日期间收治行放射治疗的鼻咽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住院号末位数字奇偶值将其纳为两组),分为对照组(奇数)和实验组(偶数),总例数为80例,即研究组(n=40,银离子抗菌凝胶外涂+健康指导)、对照组(n=40,放疗皮肤传统换药+健康指导),对以上干预方案实施价值进行对比。结果:对照组愈合时间(22.25±1.33)d长于研究组(16.15±1.24)d,疼痛评分(6.38±1.26)分高于研究组(5.16±1.34)分,统计学数据分析有意义(P<0.05);对照组放疗皮肤治疗有效率(85.00%)低于研究组(100.00%),差异对比有意义(P<0.05)。结论:银离子抗菌凝胶应用价值较高,患者疼痛度低、疗效好、创面愈合时间短,因而适合普及使用。
浅谈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消化内科临床治疗
下载:74 浏览:990
抗菌类西药的药理药性及合理应用研究
下载:89 浏览:883
摘要:
目的:分析抗菌类西药的药理药性以及临床合理应用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23年1月至2023年12月期间我院抗菌类西药应用情况,共抽取500份,对抗菌类西药的用药情况、不合理用药情况以及患者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分析。结果:从抗菌类西药的应用情况进行分析,包括注射用头孢呋辛酯0.75g,注射用头孢唑林钠0.5g,注射用哌拉西林钠2g,注射用青霉素钠160万单位,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盐酸莫西沙星注射液,注射用苯唑西林钠0.5g等药物,其中诺氟沙星的应用率比较高;从不合理用药情况进行分析,包括用药方法不当、剂量不当、药剂型错误、配伍不合理、重复用药;从患者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分析,主要有过敏反应、胃肠道反应、乏力、头痛、皮疹、嗜睡、水肿、其他反应。结论:通过对抗菌类西药的药理药性进行分析,有助于药物的合理应用。
抗菌药物在儿科临床治疗中的合理应用分析
下载:96 浏览:800
玻璃离子水门汀加入不同材料后对其性能影响的研究
下载:255 浏览:2652
新型抗菌导热导电纳米石墨烯针灸针研制及性能研究
下载:141 浏览:3631
摘要:
本研究旨在研制一种新型抗菌、导热、导电的纳米石墨烯针灸针,并探讨其在医学应用中的性能表现。纳米石墨烯材料因其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具有潜在的医学应用价值,通过优化针灸针的制备工艺,期望提升其治疗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化学气相沉积(CVD)法在不锈钢针表面包覆纳米石墨烯,并通过实验验证其物理化学性能及治疗效果。具体包括预处理不锈钢针、CVD制备石墨烯层、优化工艺参数,以及体内外实验评估等步骤。结果:实验结果表明,导电性和导热性极佳的纳米石墨烯针针,其表面被石墨烯层均匀包裹。在体内实验中,小鼠的关节炎症状明显改善,炎性因子水平明显降低,且差异较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通过透射电镜和RT-PCR的结果证实,在没有明显毒副作用的情况下,纳米针灸针在体内依然保持着良好的形态和活力。结论:新型纳米石墨烯针灸针在抗菌、导热、导电等方面均表现出优越的性能,其良好的治疗效果及生物安全性已在小鼠模型中得到验证。这项研究为具有广阔临床应用前景的纳米材料在医学上的应用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进一步研究应以验证其在人体内疗效和安全性的临床试验为重点。
抗菌类中药的药理药性及合理应用
下载:247 浏览:2258
摘要:
目的:对抗菌类中药药理药性以及合理性应用进行探究;方法:对医院在2020~2021年期间收治的120例患者的抗菌类中药其应用情况展开调查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分别对医生对药理药性认识程度、药物联用合理程度以及药剂量恰当程度做出了相应的评价,旨在加深医生对抗菌类药物药理药性的了解程度,为中药的合理应用提供保障;结果:通过对抗菌类中药的合理应用措施进行使用后,医生对其抗菌类中药药理药性的认识程度、药物联用合理程度以及用药剂量恰当程度均得到了明显提升,措施实施前后存在明显差异,因此本次研究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抗菌类中药药理药性和合理应用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医生对抗菌类中药的深入了解,时而医生对抗菌类中药使用水平得到提升,抗菌类中药的效用能够得到有效发挥。
试析抗菌药物的销售对策
下载:161 浏览:1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