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优化抢救流程在急诊危重症监护病房临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探讨 下载:84 浏览:778

简艳红 戈晓丹(通讯作者) 《临床医学杂志》 2024年7期

摘要:
目的:本文就急诊ICU临床护理管理中优化抢救流程的应用价值进行探讨。方法:选取2023年1月~2024年1月在本院ICU护理人员28名作为研究对象,在应用随机抽签分组法进行分组处理,对照组14名通过常规抢救流程进行管理,观察组14名则通过优化抢救流程进行管理,对比两组护理人员的职业能力评分情况。结果: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护理人员在对话交谈能力、应急处理能力、诊治管理能力与安全防护能力等职业能力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过在急诊ICU病房临床护理管理工作中落实优化抢救流程的方式,能显著提高护理人员的职业能力,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临床护理服务,值得应用和推广。

急危重症患者的ICU监护与护理研究 下载:126 浏览:1379

张艳洪 《中国医学研究》 2024年10期

摘要:
本研究探讨了急危重症患者在ICU中的监护与护理实践,涵盖从2014年至2016年间我院接收的16例危重症患者的临床数据和治疗成效。研究着重于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的监控技术,以及对其他生命体征的持续观察。详细介绍了心率、血压、尿量、中心静脉压等关键生理参数的监测方法,以及心电图和有创动脉监测的临床应用。此外,文章还涉及了对中枢神经系统和生命体征的综合监控,强调了心理护理在提高患者治疗效果中的重要性。通过这些高级监护技术和专业护理,ICU团队能有效提高患者生存率,并优化临床预后。

中医护理在危重症患者早期肠内营养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下载:93 浏览:875

张敏 贾冬萍(通讯作者) 陈婉容 《当代中医药》 2024年9期

摘要:
目的:在危重症患者中探究中医护理对患者肠内营养改善所起到的作用与效果。方法:在医院中选择2021年12月至2022年12月就诊治疗的160例危重症患者,将这些患者分为普通组与中医组,普通组患者是采用普通的方式来护理,中医组患者是采用中医干预的方式来护理。结果:在营养指标上,中医组患者的指标改善较为明显,改善的幅度也比较大;在免疫因子上,中医组患者各种因子的增长幅度较大;在并发情况上,中医组患者中并发情况出现的概率较低,仅为2.5%。结论:在危重症患者的肠内营养护理中,中医护理措施的结合具有较强作用。

对急危重症患儿进行优质护理的临床疗效 下载:199 浏览:1622

聂茜 《临床医学杂志》 2022年5期

摘要:
目的:观察对急危重症患儿进行优质护理的临床疗效。方法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我院接诊88例危急重症患儿随机分组实施护理干预,常规护理者纳入对照组,优质护理者纳入研究组,分析临床效果。结果研究组抢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入院时,两组患儿心率对比P>0.05。出院时,研究组患儿心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急危重症患儿进行优质护理可提高抢救成功率,改善心率水平,提高满意度。

急救护理流程在急危重症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 下载:106 浏览:859

廖雯静 赖章迪 邱灵鑫 危丽华 《中国护理学报》 2024年1期

摘要:
研究急诊护理对于急危重症患者抢救的作用。方法:选取本院2021年1月~2022年1月接收的80例急危重症患者作为研究调查对象,40例急危重症患者选用常规护理作为对照组,40例患者接受急诊护理作为实验组。比较两组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效率、心理状态、生活质量和满意度。结果:实验组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效果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在使用不同的护理方法后,实验组患者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在护理前SAS、SDS两项评分没有明显差异(P>0.05),在护理后均有明显改善(P<0.05),两组间数据对比,实验组患者的SAS、SD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组间对比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在进行护理前,两组患者的物质生活,心理,躯体,社会评分没有明显差异(P>0.05),在进行护理后,实验组患者的物质生活,心理,躯体,社会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患急危重症及时予以急诊护理能够提高患者的抢救效率,缩短患者的住院和卧床时间,提高其满意度,值得临床重视。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心电图的教学研究 下载:128 浏览:1309

许玲 胡蓬勃 《中国医学研究》 2023年6期

摘要: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简称住陪,也称为毕业后再教育,是提高住院医师临床诊治及技能操作水平的重要举措,也是国家深化医疗改革的重要举措。临床医师在临床诊疗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需要心电图辅助检查,尤其对胸痛、胸闷及心慌患者,如何快速对心电图进行分析、诊断是提高急危重症患者诊治的重要前提。而对于非心电图专业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学员,其基础知识薄弱,存在学员不想学的现状及问题,如何进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心电图的教学。我们通过制订入科前教学计划, 注重医学技术与医学人文并重,教学相长。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阶段教学,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培养学员的心电图学习综合能力。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呼吸困难患者的教学研究 下载:143 浏览:1508

许玲 胡蓬勃 《中国医学研究》 2023年6期

摘要: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是一种毕业后医学教育,提高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学员的临床实践及胜任能力。临床诊疗过程中中多学科协作(MDT) 模式的出现,为也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教学提供了设想,并将MDT 的教学模式引用到住培的教学活动中,与传统理论教学结合将取得更好的培训效果。

骨髓腔输液模拟教学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研究 下载:119 浏览:1601

胡蓬勃 许玲(通讯作者) 《医学研究前沿》 2023年6期

摘要:
住培,是临床医学生医学院校毕业后,以住院医师身份参加的继续医学再教育。骨髓腔中有很多高度分化的非塌陷的静脉网,与血液循环相通,这些非塌陷性的微小静脉网络可以像海绵一样能够快速吸收灌注到其周围的液体,通过骨内静脉窦将其迅速转运到体循环之中并加以吸收利用。骨髓输液具有以下优点:①建立输液通道迅速;②静脉内使用的药物均可经骨髓内应用;③能经骨髓内加压快速输液;④骨髓穿刺可作为检测标本采取的途径。因此在我国医务人员中普及骨髓输液技术,对于院前急救、重大灾难事故的抢救及战伤救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模拟教学顾名思义就是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规培学员扮演某一角色技能训练,为住院医师提供近似真实的训练环境,运用专用的教学工具进行模拟的教学方式[2],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新模式。

强化护理风险管理在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护理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下载:147 浏览:1566

陈钦 《医学研究前沿》 2022年10期

摘要:
为了探讨强化护理风险管理在护理呼吸科危重症患者时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100例呼吸科危重症患者进行随机分配,对照组采用常规管理,观察组采用护理风险管理,结束后对比患者的满意程度以及风险管理评分。结果:观察组无论在患者满意程度,还是风险管理等方面,都比对照组更加具有优势。p<0.05。结论:对于呼吸科重症患者实行护理风险管理效果更为显著,能够有效的消除各项风险,并且大幅度的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生存的概率。

临床路径结合OSCE教学模式在介入室新入职护士岗前培训中的应用 下载:249 浏览:2436

周虹媛 《医学研究前沿》 2021年3期

摘要:
探讨临床路径结合基于问题式学习教学模式在介入手术护理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以 2019 年7 月- 2020 年 10月介入室的80名新入护理人员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n=40)和观察组(n=40),对照组采用传统带教模式,观察组采用临床路径结合OSCE教学模式对两组新入护理人员的理论考试、临床技能考核、急救综合能力考核进行比较,并对比医师、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护理人员的理论考试、操作技能、急救综合能力考试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医患对临床路径结合基于问题式学习教学模式培训的护理人员满意度高。结论 临床路径结合基于教学模式有利于新入科护理人员全面掌握专业理论知识,提高临床实践能力,同时也能提高其自主学习及评判性思维等综合能力。

量化精细护理在重症监护室危重症鼻肠管留置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下载:47 浏览:683

舒晓平 《医学研究杂志》 2024年4期

摘要:
分析在重症监护室危重症鼻肠管留置患者中开展量化精细护理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本次研究对象筛选2023年1月至2024年1月期间我院重症监护室接收的危重症患者80例,将所有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共包括观察组与对照组,组间患者人数为40例,两组患者均留置鼻肠管辅助治疗干预,治疗期间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采取量化精细护理,分析并对比两种护理模式取得的效果。结果:两组最终结果比较显示,观察组的护理服务质量和患者依从性与对照组相比得到显著提升,护理期间发生的不良事件及并发症均少于对照组,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最终患者的机体营养指标改善效果与对照组相比占据优势,(P<0.05)。结论:在重症监护室危重症患者鼻肠管留置期间开展量化精细护理干预,可进一步提升临床护理服务质量,增强患者的身心舒适度和配合度,从而减轻护理难度,减少护理不良事件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的机体营养状况,提高患者的疾病控制效果。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