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热等离子体医疗废物处理系统的节能分析 下载:85 浏览:313

王杏延 廷琪 赵磊磊 戴玉伟 《能源学报》 2019年12期

摘要:
文中通过对热等离子体医疗废物处理系统进行改造,利用蓄热式换热器回收其烟气余热用以预热垃圾、气化剂,从而达到节能减排、降低等离子体炬电耗的目的。综合考虑回转式预热器内的换热方式,建立了一维传热模型,归纳了能量守恒方程式及对流、导热、辐射换热系数。结合实验数据计算得到了预热器内垃圾物料经预热获得的总热量及各部分热量占总传热量的百分比。结果表明,利用烟气余热预热医疗垃圾会减少17%~28. 8%的等离子体炬电耗。

热等离子体医疗废物处理系统的节能分析 下载:61 浏览:304

王杏延 廷琪 赵磊磊 戴玉伟 《能源学报》 2019年12期

摘要:
文中通过对热等离子体医疗废物处理系统进行改造,利用蓄热式换热器回收其烟气余热用以预热垃圾、气化剂,从而达到节能减排、降低等离子体炬电耗的目的。综合考虑回转式预热器内的换热方式,建立了一维传热模型,归纳了能量守恒方程式及对流、导热、辐射换热系数。结合实验数据计算得到了预热器内垃圾物料经预热获得的总热量及各部分热量占总传热量的百分比。结果表明,利用烟气余热预热医疗垃圾会减少17%~28. 8%的等离子体炬电耗。

LCZ序列在多基地雷达中的应用研究 下载:92 浏览:500

王钊1,2 王鹏毅1 苏卫民2 《无线电研究》 2018年3期

摘要:
正交波形设计一直是多基地雷达中的研究热点。将低相关区间(LCZ)序列引入多基地雷达,以该序列作为发射信号的回波信号与多基地雷达的发射信号进行匹配滤波以后,其相关输出在主峰附近将保持近乎理想的自相关和互相关特性,因此对强多址干扰具有很好的抑制效果。采用交织方法构造低相关区间序列,并给出了LCZ序列在多基地雷达中的应用方法及检测和估计性能的Matlab仿真,仿真结果表明,LCZ序列可以有效地解决多址干扰问题。

AXIe信号发生器接口设计 下载:12 浏览:413

许川佩1 张恒俊1 盘书宝2 《传感器研究》 2020年7期

摘要:
AXIe总线属于新型高速仪器总线。为解决AXIe测试系统中信号发生器模块与上位机之间的数据传输问题,提出了一种符合AXIe-1.0规范的AXIe信号发生器接口方案。根据AXIe-1.0规范,选取了LAN接口作为仪器的通讯接口,并以FPGA作为设计平台,完成了AXIe信号发生器接口的设计,采用DDS技术实现了信号发生器模块。而后再通过LAN接口向信号发生器模块传输波形命令及波形数据,完成了功能验证,为AXIe模块化仪器的开发提供借鉴。

人工智能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研究与实践综述 下载:34 浏览:357

朱永利1 尹金良2 《发电技术与研究》 2018年9期

摘要:
人工智能在电力系统中的广泛应用,提高了电力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和运行能力。按早期、中期和后期3个阶段对相关工作进行了总结,包括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专家系统、神经网络等的应用情况,并重点介绍了21世纪初出现的相关向量机的特点、原理及其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研究现状。

一种改进型梁-岛-膜压力传感器的研究与设计 下载:18 浏览:306

郝建红 范宗皓 李艺 《传感器研究》 2019年9期

摘要:
研究了一种量程为800 kPa的改进型梁-岛-膜结构MEMS压阻式压力传感器,通过与常见的C型和E型结构进行仿真对比,证明这种改进型结构的传感器灵敏度得到了很大提高。采用IntelliSuite仿真分析最大等效应力、挠度和输出电压,得出在中心膜尺寸为2.6 mm×2.6 mm×60μm,梁尺寸为400μm×200μm×60μm,岛尺寸为1.3 mm×1.3 mm×370μm的情况下,该结构具有较高的线性度和灵敏度,同时进行了制版与加工流程定义。为了实现结构的优化,设计了压敏电阻的尺寸和阻值,通过对改进型结构的仿真,确定了获得最大电压输出时压敏电阻的尺寸;并分析比较了同一硅杯尺寸下3种结构不同压力下的最大等效应力、挠度和输出电压分布图,得出改进型结构灵敏度最佳。

脉冲涡流传感器在刹车盘表面缺陷检测中的应用 下载:13 浏览:430

张华宇1 刘文贝1 谢凤芹2 张伟鹏1 《传感器研究》 2019年3期

摘要:
采用控制变量法从激励信号的占空比、电压幅值和激励线圈提离高度3个方面研究不同影响因素对脉冲涡流传感器检测刹车盘表面缺陷的影响规律。用DG1022U函数发生器产生脉冲激励信号;设计了由圆柱形激励线圈和霍尔传感器构成的脉冲涡流检测探头并制作放大滤波电路;用USB4711A数据采集卡采集信号,经MATLAB小波去噪后提取信号的峰峰值和信噪比。

晶圆代工厂面临的多项挑战 下载:77 浏览:443

Mark LaPedus 《电路系统研究》 2018年9期

摘要:
全球晶圆代工的增长将保持稳定,但迁移到下一个节点将变得越来越困难和昂贵。预计到2018年,硅片代工业务将稳定增长,但这一增长会面临若干挑战。在最前沿,Global Foundries、英特尔、三星和台积电正从16 nm/14 nm向10 nm/7 nm节点迁移。据分析人士称,英特尔遭遇了一些困难,因为该芯片巨头最近宣布从2017年下半年到2018年上半年的新10 nm工艺的产能增加。时间会见证其他芯片制造商在向10 nm/7 nm迁移时会遭遇平滑还是硬过渡。

恶劣工作环境中的开关和多路复用器设计 下载:83 浏览:463

杨佳一 刘天翔 《电路系统研究》 2018年7期

摘要:
描述了工程师在将模拟开关和多路复用器设计到恶劣环境下所用模块中时面临的挑战,并提供了一些一般解决方案建议,以供电路设计人员用来保护容易损坏的器件。另外,介绍了一些新款集成开关和多路复用器,这些器件在过压保护、防闩锁特性和故障保护上均有所改善,能够处理常见应力状况。

进入原子层蚀刻之后的芯片制造工艺 下载:80 浏览:456

Mark LaPedus 《电路系统研究》 2018年7期

摘要:
技术应用虽然已经开始,但哪一种技术路径最好、谁家的最好仍不得而知。经过多年研发,几家晶圆厂设备供应商终于在2016年推出了基于原子层刻蚀(ALE)的下一代蚀刻系统。ALE虽指向16/14 nm的技术方向,但其必将在10/7 nm甚至更远的技术领域内发挥重要作用。业界也正致力于开发应用于先进逻辑处理器和存储器生产制造的新一代ALE技术。

环境参数变化对管道结构健康检测的导波检测影响探究 下载:12 浏览:408

刘洋1 邓菲1 诸葛霞2 黄晶2 张僖1 《传感器研究》 2018年5期

摘要:
文中就周围环境温度和外加载荷对承压管道超声导波结构健康检测的影响进行理论分析,采用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进行数值模拟;引入时间反转法增强激励信号在缺陷位置的反射能量,建立周围环境温度和外加载荷参数变化与缺陷回波反射率之间的对应关系,改变缺陷类型并对其影响结果进行比较;理论分析和仿真实验均表明温度和外加载荷参数的变化对检测信号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波形的时移和反射回波波包幅值的变化上,检测信号的时延随承压管道内压值的线性增大均匀增加,而环境温度的变化对检测信号时移的影响随缺陷类型的不同而不同,为实际导波检测提供参考。

一种安全高效的太阳能光伏逆变器的设计 下载:86 浏览:471

彭近辉 田学 《电路系统研究》 2018年5期

摘要:
虽然太阳能面板或太阳能模块是太阳能系统的核心,这些是较为明显的部分。但在整个信号链中,更复杂的部分是光伏逆变器—控制系统的大脑。光伏逆变器需要经过仔细设计,以保护电流测量和计算电路,使其不受功率处理电路以及开关所引起的瞬态信号影响。这种保护代价不菲,多个冗余隔离器件会提升成本和系统复杂性。而且很明显,通过可编程处理器来运行这些系统所需的日益复杂的算法,需要考虑代码完整性以保证系统自身的安全性问题。

电网电压对称骤升下双馈风力发电系统的改进控制策略研究 下载:69 浏览:471

邹乐1 吴学光2 寇龙泽2 李威1 《电网技术研究》 2020年11期

摘要:
该文基于双馈风电机组(doubly-fed induction generator,DFIG),在电网电压对称骤升下,对电网电压与转子电流之间的暂态过程进行详细的理论推导,提出一种有效抑制转子过电流的控制策略,并针对网侧变换器传统控制方法作出相应的改进。在不增加任何硬件设备的情况下,转子侧和网侧分别附加转子电流抑制(rotor current suppression,RCS)和外环电网电压控制(grid voltage suppression,GVS)措施,并给出详细的控制框图。该控制方法不仅可以减少Crowbar装置频繁动作致使转子侧变换器快速短接的问题,而且充分发挥风电机组自身的动态无功支撑能力,保证风电机组在电网电压故障骤升期间不脱网运行,有效提高双馈风力发电机的高电压穿越(high voltage ride through,HVRT)能力及风电机组运行的可靠性。最后,在PSCAD/EMTDC中对所提出的控制策略进行仿真建模分析,验证了该控制方案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移动监测在城市小尺度污染热点发现中的应用 下载:43 浏览:413

刘心宇 黄俊 王钺 张林 《可持续发展与创新》 2019年11期

摘要:
面向精细化大气环境监测与治理的需求,本文采用基于传感器法的小型化空气污染监测设备,通过车载移动部署的方式,实现城市区域内小尺度污染热点区域的感知发现。以案例城市为例,利用少量车载移动微站,在一周的时间里完成了主城区范围内小空间尺度PM2.5污染热点区域的发现和排查,并从多个视角进行了数据展示,验证了移动监测在针对城市小尺度污染热点快速巡查中的可行性以及应用价值。

基于VMD-DESN-MSGP模型的超短期光伏功率预测 下载:80 浏览:493

王粟1,2 江鑫1,2 曾亮1,2 常雨芳1,2 《电网技术研究》 2020年8期

摘要:
光伏功率时间序列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呈现出高度的随机性和波动性。针对光伏功率时间序列可预测性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结合变分模态分解(variationalmodal decomposition,VMD)、深度回声状态网络(deepechostate network,DESN)和稀疏高斯混合过程专家模型(mixtureof sparse gaussian process experts model,MSGP)的超短期光伏功率预测方法。首先采用VMD将光伏功率时间序列分解为不同的模态,降低数据的非平稳性;为提高模型在超短尺度时序的预测能力,对各模态分别建立DESN预测模型,将各模态预测结果进行求和重构;为进一步提高模型预测精度,对误差的特性进行分析,采用MSGP对预测误差进行补偿;最后将误差的预测值与原功率的预测值相叠加作为最终预测结果。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在光伏功率时序预测中的效果比传统预测模型更好,有效提高了超短期光伏功率时间序列预测的准确性。

大气释放阀结构参数对阀瓣启动时间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下载:16 浏览:312

张振华1,2 于德勇3 贾力1,2 杨立新1,2 《核工业与技术》 2018年9期

摘要:
针对田湾核电站某阀门系统中的大气释放阀前置隔离阀系统采用数值模拟技术开展了阀门开启特性的数值模拟研究。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计算方法开展不同结构参数和不同工况参数对阀门启动时间的影响分析,对试验测试中出现的阀门开启延迟现象给出了理论分析,为该阀门的设计和改进提供了详实的参考依据。

基于深度序列翻译模型的非侵入式负荷分解方法 下载:95 浏览:418

任文龙 许刚 《电网技术研究》 2020年4期

摘要:
智能用电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能量监测,其关键技术是非侵入式负荷分解,为了提高居民负荷分解的准确性,将序列翻译模型应用到非侵入式负荷分解之中。首先确定电器在不同模式的运行功率,同时将电器的运行模式进行组合编码,将所有电器的运行状态用一个状态码进行表示。其次,考虑电器运行过程中的时间关联关系,结合序列翻译模型理论,将待分解的信号与电器的状态码在序列翻译模型上进行映射训练,同时运用Dropout技术和稀疏化技术对模型进行优化以确定较优的网络参数。构建的序列翻译模型综合应用了电器运行模式的时间尺度信息与信号幅值特性,将待分解的能量翻译为状态码,从而实现负荷能量的分解。最后,利用公开数据集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所提方法有较高的能量分解准确率。

数据驱动下的虚拟同步发电机等效建模 下载:76 浏览:449

杨斌 杜文娟 王海风 《电网技术研究》 2020年4期

摘要:
为了适应电力电子化发展的趋势,同时在建模时考虑电力电子逆变器的高频开关状态的影响,提出了一种基于长短期记忆网络(longshort-termmemory,LSTM)的虚拟同步发电机数据驱动建模方法。通过简化虚拟同步发电机的数学机理模型,着重关注各电气量之间的数据映射关系,构建基于LSTM网络的数据驱动模型,实现了由当前时刻电气量预测下一时刻输出的动态建模。为了验证所提模型的有效性,通过搭建仿真模型,对比了不同神经网络方法以及理论方法的差异性。仿真结果表明,所提模型能够反映虚拟同步机不同运行工况下的动态特性,具有良好的稳定性与泛化性,为电力电子化建模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解决思路。

考虑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出力不确定性的电力流规划方法 下载:69 浏览:446

孙珂1 赵鹏飞2 韩晓男1 孙英云2 《电网技术研究》 2020年3期

摘要:
可再生能源接入比例的不断增加给包括电力流规划在内的电力系统规划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电力流规划必须考虑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接入所带来的不确定性影响。提出了负荷水平模式的概念,对不同负荷水平出现时间和频度进行了分析,进而根据历史数据给出相应负荷水平下风、光等可再生能源出力的概率统计性特征及相应场景。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以社会总成本最小为目标的电力流规划模型,并采用了负荷水平模式+概率场景的方法来处理不同负荷水平下的可再生能源不确定性,可有效缩减不确定性的概率空间,提高了规划的精度和可靠性。最后利用某区域电网算例对所提模型进行了验证,并与现有主流不确定性规划方法进行了对比,仿真算例结果验证了所提模型的有效性。

直流电力分组传输技术研究综述与展望 下载:80 浏览:438

李保罡1 晏彬洋1 董若南1 孔凡伟2 《电网技术研究》 2019年12期

摘要:
在可再生能源大范围渗透,传统电网向能源互联网转变的大趋势之下,传统的电力系统设备已经难以满足未来电网实现能量多向流动、功率流主动调控、电能精准供应的要求,难以适应未来电力市场化的需求。在此背景下,电力分组化技术和电力包调度系统应运而生,其不但可以利用电力分组化的手段实现对电力的精准定量供应,电力包路由器更能实现对网络功率流的主动管理及调控。全面介绍了电力包及其调度系统的相关原理及关键设备结构。总结了包括直流配电网构建、供电控制以及电力包传输策略3个方面的现有研究成果,分析了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模型架构和未来研究方案等。最后对相关研究的难点和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总结以及展望。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