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在GartlandIII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中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研究纳入2024年1月至12月期间收治的50例患儿,均为GartlandIII型肱骨髁上骨折。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实验组在C型臂引导下行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对照组接受常规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结果:实验组骨折愈合明显加快,平均为6.4±0.9周,对照组为8.5±1.3周。Flynn评估中,实验组优良率达到9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肘内翻畸形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分别为4%与16%。针道感染发生率较低,精神焦虑(SAS评分)与抑郁水平(SDS评分)在实验组均表现出更优的控制。手术相关参数方面,闭合复位组在时间控制、出血量及术后瘢痕方面显示出明显优势。结论: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不仅促进骨折快速愈合,同时在保留骨骼生长潜力、减少术后创伤及心理压力方面展现综合优势。相较传统开放手术,其微创性显著降低患儿术后焦虑与抑郁风险,有助于整体康复质量的提升。
本文介绍了基于物联网与边缘计算技术的特种设备智能监测系统设计,重点阐述了物联网与边缘计算技术原理、系统架构设计、温度压力实时预警功能实现以及系统应用挑战与应对策略。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设备间的互联互通与数据实时采集,边缘计算则通过在数据源头进行处理,显著降低了传输延迟并提升了系统的实时性。智能监测系统通过传感器网络布局、数据传输通道构建和边缘计算节点部署,实现了温度压力等关键参数的实时监测和高效的数据处理与分析。预警算法模型和预警流程的设计确保了系统能够快速响应潜在的安全隐患,有效降低事故发生的风险。此外,系统还面临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设备兼容性以及系统稳定性等挑战,通过加密技术、标准化接口规范和冗余设计等策略应对这些挑战。未来,智能监测系统有望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进一步深度融合,提升监测精准度与智能化水平,实现动态风险评估与智能诊断分析等功能。
微流控芯片作为现代科技的关键组件,在生物医学、化学分析等诸多领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能够实现流体在微观尺度下的精准操控,为精准检测与高效反应提供了有力支持。3D打印技术的兴起,为微流控芯片的制造带来了新的契机,突破了传统工艺在结构与材料选择上的诸多限制。多材料集成工艺开发旨在通过3D打印技术,将具有不同性能的材料精准集成于微流控芯片中,以满足多样化的功能需求。然而,该工艺开发面临界面相容性、精度与效率平衡等挑战。针对这些问题,可通过开发新表面处理技术增强材料结合力,优化打印算法提升打印效率。展望未来,多材料集成工艺在生物医药研发、环境监测等领域有望展现更大的应用潜力,推动相关领域的科技进步。
研究目的是探讨产房舒适管理联合基于改良产后出血预测评分的分级护理对初次分娩顺产妇产后出血的预防效果。确立研究组和对照组的各25例初次分娩顺产妇,研究组应用产房舒适管理联合基于改良产后出血预测评分的分级护理,对照组应用传统护理手段。结果表明,经过这种方法后,研究组产妇的总产程时间(425.84±14.58min)明显短于对照组(476.62±15.93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同时,产妇的焦虑情绪评分和抑郁情绪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房舒适管理联合基于改良产后出血预测评分的分级护理能有效缩短产程时间,降低初次顺产妇的焦虑与抑郁情绪,对预防初次顺产妇产后出血有显著效果,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目的:本地研究分析了分段式护理结合个体化康复训练对于提高和改善乳腺癌化疗患者不良反应以及患者预后效果的应用价值。方法:此次研究选择了我院2023年4月到2024年4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50名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乳腺癌化疗患者的入院时间随机划分为接受常规护理的对照组75名乳腺癌化疗患者和接受分段式护理结合个体化康复训练的实验组75名乳腺癌化疗患者,通过一段时间的护理治疗后对比两组患者的心理状态,生存状态等指标。结果:在护理开始前对照组和实验组患者心理状态差异较小,不具备统计学意义,随着护理是时候实验组患者SAS和SD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乳腺癌化疗患者,差异较为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在开始护理前两组乳腺癌患者在生理状态方面差异较小,不具备统计学意义,经过护理后实验组患者在MDASI各指标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乳腺癌化疗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通过随访调查发现实验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较大具有统计学意义。在随访期间,实验组患者的FACT-B各个维度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这种差异同样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此次研究证明分段式护理结合个体化康复训练可以有效地促进乳腺癌化疗患者心理以及生理状态的改善,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全面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装配式建筑作为现代建筑行业的重要发展方向,其占比在全球及我国建筑市场中持续增长,这得益于政策支持与市场需求的双重推动。当前装配式建筑施工工艺虽已具备一定优势,如施工效率较高、质量可控性强等,但仍存在连接节点处理复杂、构件运输与安装成本高等问题。工艺创新方向包括新型连接技术研发、构件生产流程优化等,而施工效率提升的关键在于改进施工管理模式,如优化进度计划与合理调配资源,以及应用信息化技术,如BIM技术助力施工模拟与信息化协同管理。然而,创新工艺与管理模式的应用面临成本控制、人员技术培训等阻碍,需通过优化成本管理、加强人员培训等策略加以解决。展望未来,智能化建造技术与新型材料的应用将为装配式建筑施工工艺带来新的变革,其在绿色建筑与智能建筑领域的发展前景广阔。[1][2][3]
目的 研究叙事护理对乳腺癌患者应对方式及疾病适应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乳腺癌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叙事护理。并对比两组在应对方式、疾病适应水平以及生活质量等方面的变化。结果 经过护理干预后,观察组在躯体疲乏、情感疲乏、认知疲乏的评分上都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心理状态方面,观察组干预后的SAS、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生活质量方面,观察组在社会功能、生理功能、总体健康、生命活力、生理职能、情感职能、心理健康以及躯体疼痛等方面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叙事护理能有效提升乳腺癌患者的应对方式和疾病适应水平,并能明显改善其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