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最新录用
单原子催化剂在甲烷直接转化制乙烯中的性能研究 下载:86 浏览:270
摘要:

甲烷作为天然气的主要成分,储量丰富,而乙烯则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广泛应用于塑料、橡胶等产业。甲烷直接转化制乙烯,对于化工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能够有效缓解对石油资源的依赖[1][5]。单原子催化剂因其独特的电子结构和最大程度的原子利用效率,在甲烷转化制乙烯领域备受关注。研究表明,单原子催化剂在该反应中展现出较高的催化活性,能够在特定条件下高效转化甲烷为乙烯[2][6]。同时,其选择性也较为理想,生成乙烯的比例相对较高,但仍有提升空间[2][8]。此外,催化剂的稳定性是决定其实际应用的关键因素,当前研究正致力于通过调控原子种类、配位环境和载体性质等方式提高稳定性[5][9]。本研究总结了单原子催化剂在甲烷直接转化制乙烯中的性能研究成果,并展望了未来开发新型催化剂及深入探究反应机理的方向。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心理韧性培养研究 下载:22 浏览:1
摘要: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大学生面临着学业、就业、人际关系等多方面的压力,心理韧性作为个体应对逆境的重要心理品质,其培养已成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课题。本文聚焦大学生心理韧性培养,分析其现状:存在消极认知模式固化、情绪调节能力不足、社会支持系统薄弱、应对方式单一消极等问题。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提出培养路径:塑造积极认知,培育积极情绪,构建社会支持网络,培养积极应对能力,以提升大学生心理韧性,为其健康成长提供助力。

基于ERCP术后护理的多学科协作模式应用研究 下载:17 浏览:164
摘要:

目的:探讨多学科协作(MDT)模式在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术后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4年5月至2025年5月我院35岁及以上行ERCP治疗的56例患者,随机分对照组和实验组各28例。对照组用常规护理,实验组用多学科协作护理,对比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护理满意度及住院时间。结果:实验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7.1%,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8.6%;护理满意度96.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0%;平均住院时间(4.2±1.1)d,显著短于对照组的(6.5±1.5)d。结论:ERCP术后护理应用多学科协作模式,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护理满意度、缩短住院时间,值得推广。

海上风电柔直送出系统的稳定性分析与控制策略研究——多端柔性直流输电技术应用 下载:472 浏览:473
摘要:

在全球能源转型与“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推动下,海上风电作为清洁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正迅速发展成为实现能源结构优化的关键方向之一。随着海上风电装机容量的不断提升,柔性直流输电技术因其低损耗、高可控性等优势,逐渐成为大规模海上风电送出的核心技术方案。然而,柔直送出系统在复杂海洋环境下的运行稳定性仍面临诸多挑战,亟需深入研究其稳定性分析与控制策略。本文围绕海上风电柔直送出系统的稳定性问题展开研究,探讨多端柔性直流输电技术在其中的应用,并提出优化控制策略以提升系统整体性能,为未来海上风电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

BIM技术融合人工智能在建筑工程施工进度智能预测中的应用研究 下载:57 浏览:266
摘要:

本文探讨了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与人工智能(AI)融合在建筑工程施工进度智能预测中的应用。通过分析传统施工进度预测方法的不足,阐述了BIM技术与AI技术结合的必要性和优势。详细介绍了BIM技术与AI技术的理论基础,以及两者融合的架构和应用案例。结果表明,BIM与AI的融合能够显著提高施工进度预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从而提升施工管理的效率与水平。最后,讨论了融合技术在应用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浅议幼儿园大班情景剧教学中教师有效指导的策略 下载:18 浏览:2
摘要:

幼儿园大班是幼儿语言表达、社会合作和创新思维发展的重要时期,而情景剧是符合这一时期幼儿认识特征的一种教育方式,其价值的发挥离不开教师的有效引导。因此,幼儿教师在执行教学任务的过程中需要以情景剧为桥梁,进而实现《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当中的教育目标,以科学的方式激发幼儿生活体验的转化,并以主体教育理论为基础,保证幼儿在活动中的自主性。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准备、实施、反思”为主线,以幼儿发展心理为基础,优化现有的情景剧教学环境,为提高幼儿园情景剧教学水平提供理论参考。

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评价 下载:22 浏览:209
摘要:

目的:探讨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在GartlandIII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中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研究纳入2024年1月至12月期间收治的50例患儿,均为GartlandIII型肱骨髁上骨折。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实验组在C型臂引导下行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对照组接受常规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结果:实验组骨折愈合明显加快,平均为6.4±0.9周,对照组为8.5±1.3周。Flynn评估中,实验组优良率达到9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肘内翻畸形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分别为4%与16%。针道感染发生率较低,精神焦虑(SAS评分)与抑郁水平(SDS评分)在实验组均表现出更优的控制。手术相关参数方面,闭合复位组在时间控制、出血量及术后瘢痕方面显示出明显优势。结论: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不仅促进骨折快速愈合,同时在保留骨骼生长潜力、减少术后创伤及心理压力方面展现综合优势。相较传统开放手术,其微创性显著降低患儿术后焦虑与抑郁风险,有助于整体康复质量的提升。

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下载:9 浏览:212
摘要:

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文章首先分析深化改革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必要性。通过揭示公共资源分配不均等现实矛盾,指出要进行系统性改革,为公平正义奠定制度基础。其次,探讨改革的实践着力点。提出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核心,构建全链条公平正义保障体系。最后,阐释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效率为公平提供物质支撑,公平为效率注入持续动力,需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二者的动态平衡。通过系统性、协同性的深化改革,才能推动社会公平正义的实质性进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特种设备智能监测系统设计——基于物联网与边缘计算的温度压力实时预警 下载:100 浏览:266
摘要:

本文介绍了基于物联网与边缘计算技术的特种设备智能监测系统设计,重点阐述了物联网与边缘计算技术原理、系统架构设计、温度压力实时预警功能实现以及系统应用挑战与应对策略。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设备间的互联互通与数据实时采集,边缘计算则通过在数据源头进行处理,显著降低了传输延迟并提升了系统的实时性。智能监测系统通过传感器网络布局、数据传输通道构建和边缘计算节点部署,实现了温度压力等关键参数的实时监测和高效的数据处理与分析。预警算法模型和预警流程的设计确保了系统能够快速响应潜在的安全隐患,有效降低事故发生的风险。此外,系统还面临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设备兼容性以及系统稳定性等挑战,通过加密技术、标准化接口规范和冗余设计等策略应对这些挑战。未来,智能监测系统有望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进一步深度融合,提升监测精准度与智能化水平,实现动态风险评估与智能诊断分析等功能。

光伏电站智能运维系统中PLC与物联网的集成应用研究 下载:170 浏览:491
摘要:

本文研究了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与物联网技术在光伏电站智能运维系统中的集成应用。在全球清洁能源转型的背景下,光伏电站作为新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高效运营对优化能源结构和减少碳排放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的运维管理模式已难以满足大规模光伏电站的需求,因此引入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实现智能运维系统显得尤为必要。本文详细探讨了PLC与物联网技术的特点和优势,以及它们在光伏电站数据采集、传输、设备控制与调度中的集成应用。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展示了集成应用后光伏电站在发电量、故障率和运维成本方面的显著改善。最后,展望了PLC与物联网集成应用在光伏电站智能化升级中的未来发展。

渐进式病房管理模式在下肢骨折患者术后护理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下载:17 浏览:170
摘要:

下肢骨折在临床较为常见,手术是主要治疗方式,但术后康复对患者恢复至关重要。渐进式病房管理模式近年来在下肢骨折患者术后护理中得到应用,通过分阶段、有计划地实施护理措施,对促进患者康复、减少并发症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本文就渐进式病房管理模式在下肢骨折患者术后护理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护理提供参考,进一步提升护理质量,改善患者预后。

3D打印技术在微流控芯片制造中的多材料集成工艺开发 下载:65 浏览:226
摘要:

微流控芯片作为现代科技的关键组件,在生物医学、化学分析等诸多领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能够实现流体在微观尺度下的精准操控,为精准检测与高效反应提供了有力支持。3D打印技术的兴起,为微流控芯片的制造带来了新的契机,突破了传统工艺在结构与材料选择上的诸多限制。多材料集成工艺开发旨在通过3D打印技术,将具有不同性能的材料精准集成于微流控芯片中,以满足多样化的功能需求。然而,该工艺开发面临界面相容性、精度与效率平衡等挑战。针对这些问题,可通过开发新表面处理技术增强材料结合力,优化打印算法提升打印效率。展望未来,多材料集成工艺在生物医药研发、环境监测等领域有望展现更大的应用潜力,推动相关领域的科技进步。

工业机器人运动控制系统的精度优化与实时性分析 下载:178 浏览:447
摘要:

在现代制造业中,工业机器人已成为提升生产效率和质量的关键设备,其运动控制系统的精度与实时性直接影响机器人的性能表现[1][2]。本文围绕工业机器人运动控制系统的精度优化与实时性分析展开研究,首先通过原理与架构分析,明确系统运行机制;进而探讨影响精度与实时性的关键因素,并提出针对性优化策略。研究表明,采用高精度传感器、改进控制算法以及优化硬件配置等方法,可显著提升系统精度与实时性[4][11]。本研究为工业机器人运动控制系统的性能提升提供了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对推动智能制造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品管圈在提高心内科住院患者预防深静脉血栓措施执行率中的应用 下载:18 浏览:211
摘要:

目的 探讨品管圈在提高心内科患者预防深静脉血栓策略执行率中发挥的作用。方法 分别筛选出本院心内科住院部在2019/1-2019/12、2020/1-2020/12期间接收的患者各100例,将前者设置为对照组(常规护理),将后者设置为实验组(品管圈活动),对比两组在预防深静脉血栓措施执行期间存在的问题及效果。结果 实验组:护理人员对预防深静脉血栓措施等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护理质量等明显好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 对心内科住院患者实施品管圈活动,能够帮助患者逐步提高预防深静脉血栓措施的执行率,有利于患者的临床效果增强,对降低静脉血栓率等发挥积极作用。

数字化教学赋能历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路径研究——以北京城市副中心为例 下载:16 浏览:296
摘要:

思政课是担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重任的重要课程,在数字化高速发展的时代,如何将数字化更好地融入思政课、助力思政课教学发展是重要的时代课题。以历史文化为数字化资源的切入点,以北京城市副中心为例,探讨数字化如何赋能历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的路径思考,助力思政课之发展。

铝灰高效脱毒提铝转化机理与资源化利用路径研究 下载:112 浏览:340
摘要:

本研究旨在揭示铝灰高效脱毒提铝转化机理,探索最佳资源化利用路径,以解决铝工业副产物铝灰大量堆积带来的环境问题与资源浪费。通过综合运用化学、热力学、动力学等多学科分析方法,深入剖析铝灰中氮化铝、氟化盐等有毒有害物质与脱毒剂反应的原理,以及提铝反应的热力学与动力学规律。研究明确了关键转化机理,如脱毒过程中的水解、酸碱中和反应机制,以及提铝反应中温度、反应物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规律。同时,优化了资源化利用路径,包括回收金属铝、制备建筑材料及合成高附加值产品等。本研究为铝灰的高效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持,对推动铝工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产房舒适管理联合基于改良产后出血预测评分的分级护理预防初次分娩顺产妇产后出血的效果 下载:14 浏览:135
摘要:

研究目的是探讨产房舒适管理联合基于改良产后出血预测评分的分级护理对初次分娩顺产妇产后出血的预防效果。确立研究组和对照组的各25例初次分娩顺产妇,研究组应用产房舒适管理联合基于改良产后出血预测评分的分级护理,对照组应用传统护理手段。结果表明,经过这种方法后,研究组产妇的总产程时间(425.84±14.58min)明显短于对照组(476.62±15.93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同时,产妇的焦虑情绪评分和抑郁情绪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房舒适管理联合基于改良产后出血预测评分的分级护理能有效缩短产程时间,降低初次顺产妇的焦虑与抑郁情绪,对预防初次顺产妇产后出血有显著效果,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废旧锂电池湿法冶金回收:钴、锂资源的高效提取与环保工艺 下载:168 浏览:478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索废旧锂电池湿法冶金回收中钴、锂资源的高效提取与环保工艺,以应对日益增长的废旧锂电池处理需求及资源环境压力。通过文献调研、实验分析等方法,深入研究了湿法冶金回收技术,并对钴、锂提取工艺及环保措施进行优化。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合理选择化学试剂与优化反应条件,可显著提高钴、锂的提取效率与金属纯度;同时,采用有效的废液净化与废气吸收等环保措施,能大幅降低污染物排放。本研究对提升废旧锂电池回收的资源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及推动回收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废旧锂电池湿法冶金回收提供了高效的工艺方案与环保思路。

“AI+”时代高职英语教师数字化素养提升路径研究 下载:21 浏览:211
摘要:

当前,高职英语教学面临技术应用、教师角色转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足以及数据隐私等挑战,但同时也迎来了个性化教学、教学效率提升、教学模式创新等机遇。提升教师数字化素养能够提高教学效率、丰富教学方法并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为此,需加强教师培训,优化学校支持环境,推动教师自主发展,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车联网(V2X)环境下基于边缘计算的低时延通信机制设计 下载:95 浏览:269
摘要:

随着智能交通系统的快速发展,车联网作为其关键组成部分,在提升交通安全与效率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然而,车联网应用场景对通信时延有着严格要求,传统通信机制难以满足低时延需求。边缘计算通过将计算资源部署在网络边缘,有效降低了数据传输时延,为车联网低时延通信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本文设计了基于边缘计算的车联网低时延通信机制,包括网络架构、数据传输流程及任务调度策略。通过理论分析与模拟实验,验证了该机制在降低时延方面的有效性,为车联网低时延通信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有益参考,对推动智能交通系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6/3421]

版权所有 © 2025 世纪中文出版社  京ICP备202408603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