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最新录用
视觉规训、污名化叙事与个体展演——社交媒体中女性受害者形象呈现路径研究 下载:0 浏览:40
摘要:

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性别议题频繁引发公众讨论,但女性在这些话语中常被呈现为受害者,这一现象值得关注。采用内容分析的研究方法,探讨社交媒体性别话语中的女性受害者呈现。发现社交媒体对女性受害者的形象呈现出男性凝视、道德审判与隐私侵犯的表现。社交媒体在报道女性受害者相关新闻时,应避免将女性受害者客体化、符号化。通过构建“技术-制度-文化”的治理体系,突破结构性暴力,从算法治理、媒介素养与法律规制三个维度重塑女性受害者形象。


姚莹《后湘续集》及其“入藏诗” 下载:25 浏览:270
摘要:

《后湘续集》是清代桐城派代表作家姚莹晚年创作的诗歌汇编集,其中收录了姚莹两度奉使入藏期间随行杂记的诗歌八十余首。其诗不仅以如椽之笔描绘了入藏道路的艰险、藏地风景的奇崛壮丽与风俗的奇特迥异,更以一腔热血抒爱国情怀,无论所反映的思想内容还是艺术价值,在姚莹的作品都独树一帜,堪称一绝。

论渔业法之渔业水域污染事故法律责任 下载:45 浏览:563
摘要:
优质的渔业水域环境是我国渔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国渔业水域环境面临着较为严峻的污染问题,污染事故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渔业的持续稳定发展。为了保护渔业水域环境、防治渔业水域污染事故,我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等法律中均规定了相关内容,基本形成了渔业水域污染事故的法律规制模式,但仍然存在许多法律问题,如法律规定缺乏实施细则,可行性较低;相关定义模糊不清;事故损害调查方式不够合理等。在此背景下,文章分析了目前渔业水域污染事故对应的民事法律责任、行政法律责任和刑事法律责任,并提出建议,为渔业水域污染事故的处理和归责提供参考。
非法生产、进口和出口水产苗种的法律责任及其完善 下载:55 浏览:500
摘要:
为促进我国水产养殖业和水产品贸易的发展,文章梳理我国关于生产、进口和出口水产苗种的相关规定,分析对非法生产、进口和出口水产苗种进行处罚的原因和力度,并提出建议。研究结果表明:水产苗种是重要的渔业资源,具有自身特点和内在规律,我国以法律形式对生产、进口和出口水产苗种进行规定;我国对非法生产、进口和出口水产苗种进行处罚的法律规定较宽泛,建议以法律形式完善水产苗种检疫体系、完善水产苗种许可制度以及规定从轻或减轻处罚条款。
《长河》中的乡土社会 下载:46 浏览:420
摘要:
从《边城》到《长河》,沈从文所描绘的湘西世界时刻变化着,在不同的时代环境下,湘西地区的淳朴民风也受到了影响。但不论是《边城》中受大自然长养的翠翠,还是《长河》中橘子园主人滕长顺的小女儿夭夭,沈从文依旧在作品中保留了率性真诚的乡间少女形象。本文主要通过夭夭、老水手等人展现出的乡土人情以及橘子、水等自然景观来阐释《长河》中塑造的乡土社会。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中指示代词的研究综述 下载:131 浏览:1396
摘要:
学界对少数民族语言指示代词的研究大多是从编写《简志》开始,对指示代词做简单的描写。但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开始从多种视角探究指示代词,如语言类型学、比较语言学、语言接触等,从对指示代词进行单一描写到逐步开始比较不同语言的指示代词,揭示指示代词的内部语法特点。
读《苏东坡新传》感悟 下载:166 浏览:1568
摘要:
宋朝是中华诗词文化发展的盛世,《苏东坡新传》的作者李一冰是古往今来对苏东坡研究最痴迷最深入的一位,加之此书作者的独特人生经历,给苏轼以更加透彻的人生分析。本文通过对《苏东坡新传》的阅读,对苏轼在不同时期的人生境遇和代表作品以时间为轴线进行探索列举,以求勾勒一代伟大文豪的人生轮廓和特殊心境下的代表作品。
书法创作中“情”“理”关系研究 下载:42 浏览:536
摘要:
书法作为众多艺术门类的一种,也存在“情”“理”关系问题,即感性意识与理性思维的关系问题。通过对“无意于佳乃佳”中对创作过程和创作结果的考察,笔者发现书法艺术创作的核心在于技术的超越性实现,从而实现对人书相通的生命力的结果性体现。技术的超越性特征主要体现在理性思维的超越,具体表现为超越的理性思维在书法创作中以“潜流”的方式呈现,作为沟通感性意识与理性思维的桥梁,最终体现为感性意识。无论历代书家、书论家无论是对感性意识的推崇,还是对“草稿”的偏爱,证明的是超越的理性思维与感性意识的同一性。
古典诗词对现代流行歌曲的创作影响研究 下载:217 浏览:2260
摘要:
现代流行音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具有时代性和大众性[1],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不断影响着人的精神世界,古典诗词是中国五千年历史发展的优秀成果,诗词所具有韵律性和节奏性与歌词有异曲同工之妙,古典诗词与现代流行歌曲的结合是党领导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升民族文化自信,深化民族内涵,展现中华民族文化魅力的新尝试,通过现代流行歌曲潜移默化传播民族优秀文化,提升文化影响力,减轻文化入侵带来的影响。
汉字字理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 下载:210 浏览:2170
摘要:
古诗词以其语言、意境、情感之美,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喜爱。古诗词教学也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字理教学作为提升学生汉字语言能力的一种方法,将其融入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之中或将成为有效的教学途径。本文从汉字字理教学出发,探究其运用于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方法策略,期望能够通过汉字字理知识的讲解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古诗词内涵,把握诗词之境,感悟其内涵主旨,获得思维、审美、文化素养的全面提升。
提高小提琴舞台艺术表演质量的有效方式简析 下载:277 浏览:2741
摘要:
本文对小提琴演奏中握弓、运弓、音准把控、揉弦、把位共五项技巧进行了介绍,围绕小提琴舞台演奏性质、影响小提琴舞台表演效果的多重因素、解决影响小提琴舞台演奏效果的有效方式等进行了综合性的研讨,希望为小提琴爱好者提供参考。
行政强制法下城市房屋拆迁赔偿问题研究 下载:152 浏览:2574
摘要:
城市房屋拆迁赔偿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涉及到国家政策、法律法规、人民生活等多个方面。本文以行政强制法视角为切入点,对城市房屋拆迁赔偿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为我国城市房屋拆迁赔偿工作的规范化和法治化提供参考和借鉴。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和探讨,能够为解决城市房屋拆迁赔偿问题提供一些思路和建议,推动我国城市房屋拆迁赔偿工作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陈与义诗对儒家“兴、观、群、怨”诗教观的阐释 下载:183 浏览:1880
摘要:
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对中国古典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杰出的宋代诗人陈与义身上同样能呈现出对儒家诗教观的诠释,立足特定的历史语境,结合陈与义生活的北宋与南宋之交的时代环境,寻找其诗歌作品的思想与孔子兴观群怨说的遥相呼应。
浅析培养音乐表演艺术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下载:235 浏览:2017
摘要:
音乐表演艺术具有创造性,主要体现在具有丰富的人生阅历,以及具有丰富的文化知识。培养音乐表演艺术创造性思维的方法,主要包括通过音乐活动培养学生音乐表演艺术创造性思维,通过教师的引导培养学生音乐表演艺术创造性思维,以及结合自身经验培养音乐表演艺术创造性思维。
现代音乐美学对音乐表演艺术的启示 下载:266 浏览:2411
摘要:
本文深入研究现代音乐美学研究对音乐表演艺术的启示,旨在通过现代音乐美学研究,促进音乐表演艺术水平的提升。
目的论视域下中国媒体外宣翻译策略研究—以《中国日报》为例 下载:176 浏览:2202
摘要:
在“一带一路”和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背景下,外宣翻译成为向世界宣传我国文化、构建国家形象的重要途径。本篇以《中国日报》为例,以目的论视角具体研究其在文化、政治、经济等模块中不同的翻译策略。总结各个新闻模块增译、减译、词性转换、文化意象转换等翻译规律,旨在为其他外宣翻译活动提供经验和借鉴,正确树立中国在国际上的形象。
关于马克思“莎士比亚化”与“席勒式”概念的文艺研究 下载:184 浏览:2113
摘要:
“莎士比亚化”和“席勒式”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文学概念,两者强调了文学真实性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作用。这一文艺观点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论的重要部分,受到国内外长期的关注,并引起相关研究。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两个词在各时期不同的历史背景下造成不同的影响,人们可以相继对此作出不同维度的理解与阐释。本文将从马克思“莎士比亚化”与“席勒式”这两个概念的文艺研究的角度进行梳理,这对于理清新时期中国文论的发展,对于这两者的重新理解与全新阐释,并运用于实践有着一定意义。
戏剧化教学法应用于汉语作为二语教学 下载:180 浏览:2190
摘要:
20世纪中后期以来,戏剧化教学法通过轻松愉快的实践过程,进行知识的传授与学生技能和创造能力的培养,顺应了提高课堂学生活跃度这一教学需求,逐渐地发展起来,被广泛地应用于各种教学实践中,产生了良好的教学和学习效果。面对国内汉语作为二语教学在教学模式上产生的固化僵化现象,戏剧化教学法的应用对于教学模式的创新具有一定的意义和作用。
论陶渊明诗歌的艺术风格及其当代价值 下载:288 浏览:3352
摘要: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屈指可数的伟大诗人和散文大家,后世对陶渊明的评价和研究也始终不辍。本文从陶渊明诗歌的艺术风格和陶渊明诗歌的当代价值两个方面进行具体阐述,其艺术风格方面包括恬淡隽永、醇厚自然;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内容上情、景、事、理的浑融;豪放热情、情感厚重四个部分。其当代价值包括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治学态度、有助于提高学习能力和技巧和有助于树立崇高的治学理想三个部分。
形体语言对声乐表演艺术的重要性论述 下载:267 浏览:2406
摘要:
在声乐表演艺术中,形体语言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为了强化形体语言对声乐表演艺术的作用,令声乐表演艺术更加富有感染力,更加激发观众共鸣,本文从形体语言的积极作用出发,进行深入探讨。

版权所有 © 2025 世纪中文出版社  京ICP备2024086036号-2